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在这个蝉鸣阵阵的夏天,大街小巷成了青少年的“舞台”。骑着速降自行车风驰电掣般从高处俯冲,脚踩滑板在空中腾跃旋转,穿着轮滑鞋在人群中穿梭自如……这些画面看似充满青春活力,实则暗藏危机。随着类似“炫技”行为的增多,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危险演绎“速度与激情”
6月29日17时,一群身着时尚运动装的少年聚集在法院街一处缓坡下。他们骑着酷炫的速降自行车,车身上贴着彩色贴纸。
“看我的!”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少年大喊一声,骑着速降自行车率先冲上坡顶。他望了望同伴,随后猛地一蹬脚踏板,如离弦的箭一般俯冲而下。在高速滑行中,他不断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时而单手握把,时而起身站立,引得同伴一阵欢呼。
在星光天地购物中心的广场上,几名玩滑板的少年在台阶、栏杆间来回穿梭,借助台阶的落差做出跳跃、旋转等动作。其中一名少年试图挑战一个较高的台阶,从远处加速冲刺,临近台阶时用力一蹬滑板,身体高高跃起。由于落地时没控制好平衡,他整个人扑倒在地,滑板也飞了出去。好在这名少年反应迅速,用手撑住了地面,只是手掌和膝盖擦破了皮。
在黄河大街与东京大道交叉口附近的人行道上,几名穿着轮滑鞋的少年在人群中你追我赶,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一位老太太被吓得脸色苍白,差点摔倒在地。“这些孩子太不像话了,这是公共场所,怎么能这样横冲直撞呢!”老奶奶气愤地说。
像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并不少见。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各种极限运动视频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激发了他们对这些运动的热爱和模仿欲望。速降自行车、滑板、轮滑等运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观赏性,成为许多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安全意识,这些青少年往往选择在公共场所进行练习和“炫技”,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
“炫技”背后的重重隐患
1月,陕西宝鸡发生一起触目惊心的事故。一名少年骑着山地车从高处台阶俯冲而下,失控摔落地面,导致车轮脱落,少年重伤。
更令人痛心的是广州的一起案例。10岁的小魏在路上独自骑行时,将行人彭某撞倒致十级伤残。交警认定小魏负全责,法院判决小魏父母赔偿彭某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10万余元。
“事故发生时,小魏未满12周岁,他驾驶自行车上路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河南誉齐临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建武分析说,“根据法律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监护人要为未成年子女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各医院骨科诊室成为这些冒险行为的直接“见证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郭建阔介绍,每年医院都会接诊多起因玩速降自行车、滑板、轮滑等受伤的青少年,轻者擦伤、扭伤,重者骨折、脑震荡,更严重的有生命危险。
“这些孩子大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在做危险动作时很容易受伤。”郭建阔表示,“很多孩子受伤后没有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导致伤势加重,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疏堵结合 让“追风少年”安全驰骋
为何青少年甘愿冒险?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敏说:“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渴望引人关注,会刻意选择成年人不敢尝试的冒险事情,通过挑战禁忌获得优越感。”
这种心理需求恰恰被短视频算法精准捕捉。记者观察发现,网络上大量第一视角拍摄的极限运动视频被配上“高燃”音乐,将危险行为塑造成“酷”的形象。韩敏指出:“短视频让部分青少年为了模仿炫酷动作铤而走险,忽略了专业训练的必要性。”
此外,部分家长的默许态度也令人忧心。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运动爱好缺乏了解,认为孩子只是在玩耍,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有的家长则溺爱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为孩子购买昂贵的装备,支持他们在公共场所“炫技”。
那么,如何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安全?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呢?
市交警二大队大队长郑国胜表示,交警部门加大对公共场所的巡查力度,对在机动车道、人行道上进行危险骑行、滑行的行为进行劝导和制止;同时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暑假,我们将走进社区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危险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郑国胜说。
郑建武指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炫技”导致他人受伤,其监护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因此,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
对于短视频平台,郑建武认为,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存在安全风险的视频进行标注或下架处理,避免误导青少年。同时,平台应通过算法推荐,向青少年推送更多积极健康、安全规范的运动视频。
“为‘追风少年’提供安全的环境很重要。”我市一家自行车俱乐部的教练高先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人流量小的空间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专业场地,这样既能满足青少年挑战自我的需求,也可将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高先生说:“护具是骑行和滑行的生命线,玩高难度动作需要更全面的护具,建议青少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假,青少年追求“速度与激情”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只有社会各界多方携手,为“追风少年”系紧“安全带”,才能让他们在安全的轨道上自由驰骋,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