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刷脸时代如何守护你的“数字面容”?
清晨刷脸解锁手机,中午眨眼支付外卖,晚上靠脸推开家门……当“刷脸”如呼吸般融入开封市民的日常生活,家住三大街的年轻市民李欣然却道出隐忧:“每次进小区都得刷脸,就怕这些信息泄露出去。”
刷脸时代如何守护你的“数字面容”?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发布时间:2025-06-24 06:34:45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核心提示

清晨刷脸解锁手机,中午眨眼支付外卖,晚上靠脸推开家门……当“刷脸”如呼吸般融入开封市民的日常生活,家住三大街的年轻市民李欣然却道出隐忧:“每次进小区都得刷脸,就怕这些信息泄露出去。”

全媒体记者李浩摄。2025年河南省“春风(13159133)-20250624063328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这份萦绕在市民心头的不安,在今年六月迎来了法治的回应——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场关乎每个人“脸面”的保卫战已然打响,面对刷脸技术日益普及的生活场景,开封市民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脸面”安全?

门禁前的困惑:当便利撞上隐私焦虑

在我市黄河大街上的某新建小区,不锈钢刷脸门禁泛着冷冽的光。业主林女士抱着快递走近,闸机“滴”声弹开。“忘带卡也不怕了,”她脚步匆匆,却忍不住回望那个黑色镜头,“可这张脸的数据存在哪里?会被拿去做什么?” 

而在仅隔两条街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七旬的刘建忠固执地掏出门禁卡。他侧身避开摄像头的注视,刷卡的姿势带着刻意的防备。“机器盯着人脸看,心里膈应得慌。” 

这份警惕背后是现实的刺痛。在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河南誉齐临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建武律师的案头摊着几份剪报。他抽出一张指着说:“上海有家健身房在更衣室装人脸识别柜锁,消费者换衣服的画面被无声采集。还有地下黑市明码标价,一套动态人脸数据能卖到上千元。”他放下报纸,指尖轻叩桌面:“人脸时刻暴露在生活场景中,却具有终身不可更改的唯一性。一旦泄露,诈骗、冒名贷款等危害将如影随形。”

法律屏障:新规为“脸面”护航

六月炽热的阳光里,《办法》的施行如清风拂面。6月22日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郑建武展开文件,为我们逐条剖析这部关乎每个人“脸面安全”的新规。 

“现在进小区遇到强制刷脸,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说‘不’。”他翻开新规第九条解释,“法律明确规定:只要能用门禁卡、密码等方式达到同样进门目的,物业就不能逼你刷脸。这一规定,彻底改变了过去部分小区‘一刀切’的刷脸进门乱象,保障居民对个人信息使用的自主选择权。” 

说到公共场所的人脸采集,郑建武语气变得更为严肃:“宾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这些私密空间严禁安装人脸设备。公共场所确需安装的,必须悬挂醒目标识。”他用手比划着黄色警示牌的大小,“摄像头只能对准大门、通道等安全关键区域,更衣柜前的探头绝对违法!”不仅如此,新规还要求运营方对人脸采集设备的使用范围、数据流向进行详细备案,监管部门会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违规,将依法予以重罚,以此杜绝人脸信息在公共场所的滥用。 

“过去同意刷脸就像签了卖身契,现在不同了。”郑建武掏出手机演示:在银行App的隐私设置里找到“人脸管理”,轻点“关闭”按钮。“就像把借出去的照片要回来一样简单。撤回后对方必须立即停用,但此前的处理活动依然有效。”此外,对于企业未经用户明确同意,擅自扩大人脸信息使用范围的行为,新规也制定了详细的惩处措施,用户还可通过消费者协会、网信办等多渠道进行维权,有力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关于人脸信息存储,他打了个比方:“新规要求人脸数据原则上只能存在设备本地,就像物业该把业主照片锁进小区门禁机,而不是扔在公共服务器。存储期限严控在最短必要时间,到期必须销毁——好比定期清理过期证件复印件。”新规还明确,存储人脸信息的企业需具备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数据泄露,将承担相应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这一系列规定,从采集、使用到存储,为民众的“脸面”安全筑牢了一道道法律防线,让每个人都能在数字时代安心、放心。

AI幻影:当熟脸成为诈骗陷阱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人脸信息的新型风险正披着“日常应用”的外衣悄然蔓延。郑建武分享的实际案例,揭示出人脸数据使用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安阳的雷先生接到视频电话,屏幕中显示的是多年好友的容貌。两人聊家常时,对方的语气和神态毫无破绽。随后,对方突然称工程款周转不开,急需98万元救急。”郑建武停顿片刻后介绍说,“直到转账后‘好友’失联,雷先生才意识到那张脸是AI伪造的。” 

他翻开案件卷宗剖析作案手段:“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真实人脸视频,利用算法进行表情与声音的合成篡改。虽然伪造技术逼真,但语言细节仍会暴露破绽——一般,当受害者抛出只有本人知晓的私密问题时,伪装者便难以自圆其说,只能匆忙转移话题。” 

据媒体报道,此类骗局已成新型犯罪温床。在孟州,诈骗团伙打着“刷脸激活医保领鸡蛋”的幌子,骗村民对着手机眨眼转头;某直播平台主播的人脸被合成不雅视频敲诈勒索。“当你的生物特征沦为黑市商品,每个人都可能在数据悬崖边行走而不自知。”郑建武合上卷宗,神情凝重。

防护指南:守护“脸面”的日常法则

面对技术洪流,郑建武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多起司法案例的维权经验,系统梳理出兼具法律依据与实操性的防护指南。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在享受数字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在超市遇到收银员要求刷脸享优惠,不必沉默妥协。”他建议直视对方眼睛说,“《办法》规定了替代方案,请给我扫码支付。” 

关于日常防护,郑建武拿起自己的手机演示:“发朋友圈带人脸照片时,记得设置‘仅好友可见’;下载App必须通过官方商店,安装后第一件事就是关闭人脸权限。”他点开手机设置界面,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购物、游戏类App的人脸访问开关都要关闭。记住:手机存的人脸数据,要像保管身份证复印件——能不交就不交,能少存就少存。” 

针对日益猖獗的AI换脸诈骗,郑建武传授了三重验证法:“视频中的‘熟人’借钱,先突然要求他摸鼻子或快速眨眼——AI合成的画面常会卡顿。再追问只有真朋友知道的细节,比如‘我母亲去年住院住哪家医院’。最后,无论对方多着急,都要亲自打电话给本人确认。真正的急事,不差这一通电话。”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人脸信息已成为每个人行走网络空间的“电子身份证”。当法律的经纬织就安全防护网,当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生长,技术终将褪去冰冷的外壳,成为守护个体尊严与社会安全的温暖力量。正如郑建武所说:“唯有让法治与科技同行,才能让每个人在‘刷脸’时代,从容守护自己的数字身份与人格尊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