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遇见‘朝阳’,盘活‘老幼共托’活水,既促进了托幼事业和养老事业的共同发展,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工程,无疑也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新场景的有益尝试。”
据报道,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钟声0—100岁亲亲宝贝园”的桌游室里,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天真烂漫的孩子邻座相伴;在钢琴室,年龄相差70岁的忘年交玩起了四手联弹……这是江苏首个“‘老幼共托’邻里综合体”里的场景。
面对“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的需求,“老幼共托”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站式服务解决养老托育难题。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全国多地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让老幼两代人共享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近年来,出生人口减少,不少幼儿园出现了招生困难甚至面临关停的窘境。如何把这些日渐闲置的幼儿园利用起来,满足社会其他方面需求,成为不少地方面临的现实课题。人口结构的“一降一升”正催生新的社会需求。“老幼共托”模式实现了场地、设施、人员等资源共享,也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和幼儿之间的代际交流。
“年纪较大的幼师外出难找工作,但他们能唱会跳,为人亲切,很受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欢迎,对他们来说,转岗做老年服务是条出路。在本身有照护经验的情况下,转型更容易。”招生困难的幼儿园,转型做起托老服务,不少幼教老师纷纷转行加入,这是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需求互补”的必然。
“一老一小”互动带来的情感价值不容忽视。“老幼共托”模式下,老人可以和孩子结对子,一起游戏、做手工。老人与孩子共同生活,偶尔从服务对象转变为“银发志愿者”带孩子,而孩子在和老年人的相处中锻炼社交和表达能力,老人们“日子有滋味”,孩子们则在言传身教中成长。
当然,“老幼共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还要为“老幼共托”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做好部分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营造适合老年人和幼儿相互陪伴的友善环境。新模式推广面,有壁垒需要打破,如技能互通、管理归口、人才培训、监管职责划分等。
但无论如何,当“银发”遇见“朝阳”,盘活“老幼共托”活水,既促进了托幼事业和养老事业的共同发展,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工程,无疑也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新场景的有益尝试,对此令人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