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看开封“粮品”如何变“靓品”
的怀抱中,开封,这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城市,黄河水滋养着广袤的田野,孕育出连年的丰收盛景。但在市场竞争的浪潮里,如何让堆积如山的“粮品”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完成向“靓品”的华丽蜕变,成为开封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今,开封正以产业为笔、品牌为墨、科技为纸,描绘出“粮品”变“靓品”的宏伟蓝图
看开封“粮品”如何变“靓品”
来源:开封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1 07:45:13

全媒体记者李晨翀实习生 郑钰格

核心提示

当下的中原大地,春意盎然。在开封广袤的田野上,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祥符区八里湾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青翠欲滴,水肥一体化设施精准灌溉;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园内,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分拣包装;杞县大蒜基地里,农技人员正在指导蒜农运用绿色防控技术……这些生动场景,折射出开封农业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经营的深刻变革。

531354

在新时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封正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全产业链转变。通过产业聚能、品牌铸魂、科技赋能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开封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更培育出酸辣粉、大蒜、花生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粮食播种面积连续10年超770万亩,总产量连续9年超58亿斤——在中原大地的怀抱中,开封,这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城市,黄河水滋养着广袤的田野,孕育出连年的丰收盛景。但在市场竞争的浪潮里,如何让堆积如山的“粮品”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完成向“靓品”的华丽蜕变,成为开封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今,开封正以产业为笔、品牌为墨、科技为纸,描绘出“粮品”变“靓品”的宏伟蓝图,奏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乐章。

产业聚能  

攥指成拳,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

在开封的农业发展棋局中,产业聚合是关键落子。通过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开封让各类农业产业攥指成拳,释放出强大的发展能量,为“粮品”变“靓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许县,这座因酸辣粉而声名远扬的豫东县城,正演绎着一场传统美食的产业蝶变。走进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园,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产业发展乐章。在该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调浆、涂布、脱布、预干、切丝等工序一气呵成。一袋袋粉包、料包迅速被装进包装盒,再通过传输带被分拣、包装,随后运往全国各地。“我们拥有28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240万桶,年产7.2亿桶方便食品。我们的方便粉丝自主和代工产品占据全国市场六成。”车间的工作人员十分自豪地介绍道。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台“涂布式”粉皮机问世,到如今的“涂布蒸煮鲜湿粉”工艺,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已从1.0推进至4.0时代。 

开封新型工业化发展融媒体报道(通许篇)(10532453)-20240805084642.JPG

通许县发展酸辣粉产业并非偶然。当地的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凭借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产出的红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为酸辣粉提供了上乘的原料。通许县还积极出台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已形成从红薯种植、淀粉加工、粉条制作到调料生产、包装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6.1万人次,方便粉丝自主和代工产品占据全国市场六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该县还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730亩的酸辣粉产业园,涵盖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库、人才公寓、电商服务等配套设施,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市的产业升级遵循着清晰的逻辑链条:以“粮”为基,向“链”要效。在杞县,大蒜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产量9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每到大蒜收获的季节,蒜田里弥漫着浓郁的蒜香,蒜农们忙碌地将一棵棵大蒜从地里拔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杞县拥有全省最大的大蒜电子交易基地,年网络销售大蒜14.5万吨,交易额超9亿元。大蒜冷藏业年贮藏能力超10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40多万吨,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腌制蒜等系列产品远销韩国、美国、中东、欧盟、东南亚、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5.15亿美元。 

为了让大蒜产业更具竞争力,杞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当地培育了80多家深加工企业,初加工转化率达到99%。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大蒜产业延链蓄能。组建了大蒜产业链链长制招商专班,实行“双链长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如今,杞县已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研发、质检、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小小的蒜头真正变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蒜盘”。

品牌铸魂 

塑造名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农产品的灵魂所在。开封深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地域特色、强化宣传推广、提升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塑造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让“粮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杞县大蒜凭借其个大、皮白、辣度适中的特点,早已声名远扬。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杞县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中国人的健康‘蒜’法”品牌口号,打造杞县大蒜品牌形象。积极参加各类展会,2023年,杞县大蒜亮相第40届意大利国际果蔬展,达成万吨农产品合作意向;2024年,通过中老铁路将大蒜运往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巩固了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大蒜丰收。汪少冲 (2)(11353871)-20250401073934

杞县大蒜的品牌价值在不断攀升,2023年,其品牌价值评估达56.12亿元。在国内市场,杞县大蒜同样备受青睐。电商的兴起,为杞县大蒜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在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十几个直播间里网络主播正在直播售卖大蒜、黑蒜等产品,各个物流车间里的工作人员忙着整理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园区内的企业每年通过电商销售大蒜约15万吨,快递箱上除了企业自己的商标和统一的杞县大蒜标识,有的还印有国家地理产品标识或绿色农产品标识。”产业园工作人员姬帅介绍道。通过电商平台,杞县大蒜能够直达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销售效率,促进了品牌的传播和美誉度的提升。 

通许县在打造酸辣粉产业品牌方面也不遗余力。该县成立了全国首个酸辣粉产业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酸辣粉团体标准,全力打造“通许U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组织和品牌的力量,持续赋能产业发展。通许县积极参加各类美食展会和推介活动,让酸辣粉这一特色美食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去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通许酸辣粉等产品亮相河南展区,展位前人头攒动,人们排着长队品尝酸辣粉,对其酸辣爽口的口感赞不绝口,开展4天,酸辣粉全部售罄。 

兰考密瓜开口笑(4086513)-20250401074004

资料图。赵文建 摄

除了杞县大蒜和通许县酸辣粉,开封还有众多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兰考蜜瓜凭借其香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兰考蜜瓜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兰考县政府围绕蜜瓜产业,全产业链进行打造,引进龙头企业负责新品种研发、销售和深加工,农民群众负责种植,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蜜瓜的品质和产量。祥符区花生加速向优质化、绿色化发展,高油酸花生已发展到7万亩,祥符花生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尉氏小麦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微信截图_20240701172709

2024年7月,“老家河南 豫菜开封”汴地美食走进新华社活动周在北京举行。19位来自开封老字号企业的大厨,展示100多种豫菜名吃。名优特产展销区,12个知名品牌负责人讲解制作技艺。活动期间,餐厅爆满,特产首日脱销,复购率超30%,营业额超15万元,为开封名优特产、农产品品牌推广搭建新平台。 

2024年9月22日,开封在兰考县承办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全国各地游客齐聚,杞县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众人目光。农民带着农产品亮相,游客品尝购买。丰收节的举办不仅展示了开封农业发展成果,也进一步提升了开封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助力开封“粮品”变“靓品”。 

目前,我市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2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6个、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123个,农产品品牌在全省连续3年获证总数、县区均值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开封积极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智慧农业建设,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通许县,最大的酸辣粉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自主研发拥有29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涂布蒸煮工艺生产设备,以及高性能变频器调控设备控制系统,实行全封闭、全自动化运行,设备工艺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国内全自动涂布蒸煮式粉条(丝)生产设备80%都产自我们这儿。”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科技的力量让通许酸辣粉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美食。 

杞县大蒜

杞县在大蒜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建立大蒜种植新技术示范点,推广无人机施药、水肥药一体化等绿色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杞县大蒜的品质与产量。在大蒜加工环节,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大蒜的深加工能力。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等产品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省级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杞县后,极大地推动了大蒜的“两品一标认证”和可追溯体系建设,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杞县大蒜。 

在祥符区八里湾镇姬坡村智慧农业示范方,“5G+智慧农业”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走进示范方,只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无人机飞防作业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作业效率更高,平均每小时可喷防50余亩。打开手机,点开小程序或App,农田气温、湿度、虫情、土壤墒情等数据便可实时呈现。农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这样的智慧农业场景,在开封如今的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常见。通过科技与农田的深度结合,农民靠数据“慧”种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2023年4月25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4680023)-20250401074304

资料图。李新义 摄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通许县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齐鲁工业大学等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通许综合实验站、齐鲁工业大学政企博士工作站等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攻克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2024年,开封农业加速蝶变,现代食品产业链产值增长25.4%。今年,我市在现代食品产业链的布局上目标明确、步履坚定。我市将围绕通许县酸辣粉、祥符区花生加工、尉氏县优质小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食品加工、杞县大蒜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声名远扬、信誉卓越的自主品牌,全面推动现代食品产业迈向振兴。我市年内计划开工建设22个项目,竣工投产32个项目,力争实现产业链年产值达300亿元。 

开封的田野上,古老的土地正在谱写新的故事。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变革,却有着润物无声的进步;没有标新立异的创新,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收获。从“粮品”到“靓品”的转变,不仅让农产品身价倍增,更让农民的脸上绽放出更多笑容。在这片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除署名外,均为全媒体记者李浩 汪少冲 汪元蒙摄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