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浅谈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个维度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
浅谈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个维度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王开 赵兴国 发布时间:2025-03-21 08:02:54

内容摘要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魂脉”和“根脉”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意识形态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课题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主体性”“七个着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精髓要义、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两个结合”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魂脉”和“根脉”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上相互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很多元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才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条件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生动力。1939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曾在《五四文化运动在今日的意义》中指出:“为什么五四文化运动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因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只有传承好这个“根脉”,让文化精华融入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才能不断夯实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固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0多年来,我们党的宗旨、纲领和规划都是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并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文化产品和文艺创作应该上接天线,传达好党的方针政策;下接地气,吐露人民心声、观照现实生活、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现实困境。以兰考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等凸显时代之变,最近热播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既让人民增强了文化自信,又让人民感受到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和产品产业价值链收益带来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些作品给我们如何正确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深刻的认知和反省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要求,其主旨要义就是打破“西方中心论”,破除文化虚无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挣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解构传统与现代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羞”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为什么”的对比来破除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以构建“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道路探索的自信、理论文化创新的自信和制度不断完善的自信。这也是为什么向党员干部提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要求的内在原因,目的就是从历史中找到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弄清楚“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三个重要问题。 

四、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使命的提出,既为我们“明其将往”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所肩负的责任。在“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和“历史终结论”等论调的裹挟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进行守正创新,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全球视野和辩证眼光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促进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好“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分别系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