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道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古往今来,关于孝道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孝道的内涵也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着重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孝道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外出求学的学子远离家乡,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愈来愈远,向父母尽孝道有了更多新的内容。笔者认为,孝敬父母不一定要给父母多少钱物,也不一定非要帮父母解决多少生活难题,重要的是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让父母获得情感满足——这也是儿女尽孝的现代实践。如何架起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心灵虹桥,让孝道通过亲情的流淌超越空间传递,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思考的课题。
首先,理解是建造大学生与父母心灵虹桥的基石。大学生历经高考步入大学校园,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新的知识体系与多元的社交圈子使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更为新颖、多元,而父母仍依照过往经验和认知关心子女生活,这种差异易导致与子女沟通不顺畅。例如,在选择专业课程上,父母或许基于传统就业稳定性建议子女选择热门专业,而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个人兴趣。此时,大学生若能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担忧自己未来生计的心情,在沟通中便能少些抵触、多些耐心,解释自己选择的依据和热情所在,让父母看到背后的合理性而达成共识。
其次,主动是建造大学生与父母心灵虹桥的内部动力。真正的心灵沟通需要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应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这既要求大学生主动共情,也需要父母更新教育观念。大学生离开家庭后,与父母相处时间骤减,若不主动分享,父母很难知晓子女在大学的生活。主动分享日常点滴能拉近彼此距离,比如定期视频通话,给父母讲讲校园里参加社团活动的趣事、结识的新朋友,让父母融入自己的生活。分享学业困难也同样重要,向父母倾诉某门功课的复杂难度,并非寻求直接的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被信任,明白自己在努力进取,从而给予情感支持。这种主动沟通不仅增进亲情,而且为父母了解孩子提供窗口,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
最后,有效表达是建造大学生与父母心灵虹桥的关键架构。在与父母交流时,准确且尊重的表达至关重要。大学生应避免因情绪激动或急于表达自我而使用生硬顶撞的语言。当讨论如恋爱观这类易产生分歧的话题时,不要急于否定父母的观点,可以先肯定他们基于人生阅历的经验之谈,再循序渐进地阐述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想法。例如,父母可能秉持传统婚恋观,对恋爱时机、交往方式有严格看法,大学生可温和地讲述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在恋爱中追求平等、尊重和共同成长的理念,通过具体事例而非空洞理论,让父母更易接受。
大学生与父母心灵虹桥的建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持续投入时间和耐心。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都是加固桥梁的基石,每一次换位思考都是润泽桥梁的雨露。当大学生与父母在这座虹桥上相向而行,亲情将跨越年龄与观念的鸿沟,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大学生传递的孝道,便由此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