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河南省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以“四高四争先”战略为统领,将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民生坐标丈量发展刻度”的生动实践。“创造高品质生活”不仅是河南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的践行,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任务的生动河南实践。
2025年的中原大地,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长卷正徐徐展开。河南省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以“四高四争先”战略为统领,将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民生坐标丈量发展刻度”的生动实践。“创造高品质生活”不仅是河南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的践行,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任务的生动河南实践。
一、“人民至上”融入民生发展全过程
在服务群众的网格化基层治理中,通过建立“双联双包”机制,全省4.3万名党员干部定点联系18.6万个基层网格,2024年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7万件。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豫事办”接入服务事项2378项,日均办件量突破300万次。比如在兰考县“三有三结合”工作法中,基层干部每周三天驻村办公、三天走访调研、一天集中研判,实现民生诉求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郑州航空港区创新“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政务、医疗、养老等43项服务,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这种制度设计使“人民至上”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治理效能,全省政务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中部六省首位。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河南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实践中坚持古今交融,传承“民为邦本”的传统治理智慧,将1亿人口的民生期待转化为改革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实施的“百万大学生留豫工程”,建设人才公寓15万套,发放购房补贴46亿元。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全省建成集中安置区858个,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2300余处,确保30万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在应对深度老龄化方面,全省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32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23个,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注册志愿者达42万人,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提升至92%。未来河南将持续优化“一老一小一青壮”服务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二、文化赋能重塑精神生活新范式
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精神消费、精神生活在全部生活所占比重的提升,是人们对理想且合规的预期生活的实现程度和满意程度。近年来,河南省将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发展文化、文旅、文博、文创等领域的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要的能力。省会郑州市对商都遗址博物院通过数字化展示殷墟甲骨文,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开封市清明上河园通过XR技术复原北宋市井生活场景,打造《东京梦华录》数字沉浸展,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全面带动景区周边民宿集群发展,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兰考县打造“红色研学+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模式,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年培训党员干部15万人次,配套发展的泡桐民族乐器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安阳市殷墟遗址创新“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带动衍生品销售额超3亿元,形成“文物活态化、体验场景化”的文旅新业态。
创新创作更多契合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仅全方位激发了文化市场活力,还通过各种方式直达基层,对文明乡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全年巡演300余场,通过“戏曲进乡村”工程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传统豫剧《程婴救孤》实施4K数字化摄制工程,通过“云端剧场”实现年网络点播量突破8000万次。一些乡村还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比如信阳市郝堂村探索“艺术乡建”路径,邀请120位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集写生基地、民艺工坊于一体的美学经济集群;焦作市修武县通过美学设计改造传统农业和乡村业态,将普通民宿升级为精品民宿,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这种“美学+文化”的融合创新,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系统提升了农民幸福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全力打造生态环保新格局
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物理空间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食品供给是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和基本保证。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通过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环境治理、培育生态经济,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在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中,郑州至开封段建成慢行系统212公里,串联起9个湿地公园、23处文化遗址,形成了“河畔骑行+文化探源”的休闲新场景。2024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降至45.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248.1天,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居民生态获得感持续增强。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河南省一方面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密度达到3.5个/平方公里,公共机构光伏覆盖率提升至65%。
食品安全是生命品质的重要保障,河南省通过“绿剑行动”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重点整治生产薄弱环节,加大抽检力度和加强投入品管理,推动标准化生产。同时,深化食品安全攻坚行动,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覆盖农产品批发市场、校园食堂等重点领域,实现“逢进必检”“来源可溯”。通过建设标准化农田和蔬菜示范园区,从种植源头减少农药残留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收储质量安全管控。对于家长特别关心的校园食品安全,确保原料安全校园并开展餐饮安全专项治理,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全面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强化食材监管。
四、科技创新激发品质生活新动能
科技创新正以磅礴之势为河南人民描绘着品质生活的未来图景。从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到城市街巷的数字化治理,从传统产业的智能转型到新兴产业的蓬勃生长,河南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仅重塑了经济结构,更让千万百姓的生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万物互联照进现实,当千年文化遇见数字重生,河南用科技创新的画笔,在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既有现代质感,又有人文温度”的品质生活新图景。随着中原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建成、全球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环线在郑州试运行,科技创新正从“赋能工具”升级为“生活本体”。郑州“城市大脑”建设已覆盖98%的市政设施,智慧交通系统通过AI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使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40%。医疗资源下沉工程中,郑大一附院建设的远程医疗系统覆盖全省108个县区,基层医生通过AR眼镜即可获得专家实时指导。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全息投影重现汴京盛景,游客扫码即可与历史人物“对话”。科技创新正在重构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
从智慧城市到数字乡村,从科技惠民到文化新生,河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代码迭代,而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民生肌理,中原大地上演的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关乎美好生活的范式变革。这种变革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黄河流域的民生图景,为新时代的中部崛起书写着鲜活的科技注脚。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河南以“四高四争先”战略擘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既是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应,更是对“省之要者”的主动担当。当1亿中原儿女的幸福笑脸成为发展答卷的最美注脚,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热土正用实践证明:高品质生活不仅是美好愿景,更是通过民生发展、文化浸润、生态保护、科技赋能可以抵达的现实图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也将交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河南答卷!
(作者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