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文化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工智能科技赋能进而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来自古都开封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要让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资源由潜在资源向有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5-03-11 08:09:39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康冀楠

核心提示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文化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工智能科技赋能进而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来自古都开封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要让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资源由潜在资源向有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人工智能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解构重构,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及其供给平台。为确保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准确性与无障碍传播,要从中华文化解构重构入手,解决文化资源供应的优质化、主题化、体系化问题。要通过解构重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达到汇聚更多资源力量的目的。这个“汇聚”的过程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即实现资源精要化、架构主题化、供给体系化的过程。

微信截图_20250311080333

当数字洪流席卷全球,AI(人工智能)正以其强大功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重塑着文明图景。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文化是一座含金量极其丰厚、规模极其宏大的资源宝藏。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工智能科技赋能进而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2月28日,AI时代中华文化主题化重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古都开封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要让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资源由潜在资源向有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描绘人类文明新图景。与会学者形成共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解构重构,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及其供给平台势在必行。

AI赋能传统文化强劲生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各类“现象级”产品正以惊人速度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将对整个技术生态、产业发展、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革。特别是DeepSeek横空出世,更是使其由一项重要科技成果蜕变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2月28日,AI时代中华文化主题化重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我国文献目录学领域和新闻出版界著名专家、学者,就AI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态的特点、人工智能与网络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话语权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资源的主题化重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我国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实行中华文化资源的主题化重构,确保优质网络文化资源有效供给,已是当务之急,不可懈怠。文化网络资源状况,最终决定着各民族文化话语权权重,决定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绝非危言耸听。预则立,不预则废。在AI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中华文化资源的精要化、主题化整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教授建议,国家实行“专家与民众相结合”的文化建设新思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文化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汇聚资源力量,快速补上我国网络文化资源的先天不足,做好的中华文化精要主题化、体系化深入传承和国际化传播。

秋日美景(11110608)-20240910181350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对于开封的专家学者而言,“整理整合中华文化资源为AI注入灵魂”也是他们高度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南朝梁时,从开封市尉氏县走出一位留名千古的目录学家阮孝绪。阮孝绪广泛搜集宋、齐以来王公捂绅所藏图书的目录及遗文隐记,把当时四万余卷图书分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7个部类,撰成《七录》,成为一代目录学大家。北宋时期,更是有两位皇帝下诏、历经30多年编纂完成了《太平御览》等3500卷的四部官修类书,为后人研究、传承宋前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来源。

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融入开封人的基因之中,这也让开封人深深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担当。在当代,开封民间从事中华文化整理、研究者不胜枚举。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锋及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对中华文化典籍进行主题化重构,深受诸多专家学者肯定。

站在人类文明的分水岭,AI与中华文化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从目前来看,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中华文化非但未被解构消融,反而在智能科技的淬炼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例如,建立诗词格律与情感表达的深度关联算法,通过平仄押韵解析实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生成;通过开发具备“观物取象”能力的视觉系统,使AI能理解水墨画中的“气韵生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能够通过辅助研究者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多方面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参事、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认为,AI有三大特点,即强大的学习、推理能力,为人们提供各种解决方案的服务方式,及其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网络资源具有人类共有特征。这三点决定了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从个体上看,它能够深刻影响使用者及其广大受众的思想与行为;从整体上看,则能够依据各民族文化网络资源的质与量决定其话语权权重,以致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达到汇聚更多资源力量的目的。

AI既是对千年智慧的解码传承,更是构建数字时代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面对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开封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和华夏文明核心区,做好黄河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义不容辞。

构建适应网络特点的中华文化数据库

AI影响所及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AI更是显得无所不能。然而,它的功能无论多么强大,归根结底仍为工具属性。对此,刘占锋认为,一方面,谁都可以使用AI,而使用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AI的产品导向受其依赖的资源所支配,而这个资源的构成、质量、文化倾向将深刻影响使用者及其广大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以,要使AI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助力者,就必须为其注入灵魂,即有利于破解人类发展困局、推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思想文化资源。

“在思想文化领域,AI是一个强大的话语平台。但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要没有充足的优质的网络文化资源,无论AI功能多么强大,其文化话语权都将无从谈起。”刘占锋说,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开发团队为AI的大众化普及解决了运行成本的降低、运行效率的提高、运行内容的扩展与完善问题。而整理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则是一项为AI注入灵魂的工作。 

DJI_0770(11279650)-20250311080745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陈国桢认为,中华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而文化资源分为“潜在”与“可用”两种状态,真正决定文化影响力与发展导向的是可用资源。但遗憾的是,这庞大的文化资源绝大部分未经适应当代需要的有序整理,当代人难以学习应用,只能算作潜在资源。 

北京大学教授、文献目录学家王锦贵以中华文化中自然和人类社会典章制度文化信息为例,称其虽然内容博大精深,但其专业性极强,多处于分散独立和彼此隔离的状态。如果不进行主题化重构,它们将永远处于半睡眠状态,成为潜在资源。要使之成为AI时代网络文化的可用资源,就必须进行主题化重构。 

刘占锋认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网络文化资源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低级低俗内容泛滥,庞杂无用信息过载,输入一个关键词,出现数万条良莠莫辨的海量信息。刘占锋及其团队从历代权威版本中遴选发现,我国历史上关于春夏秋冬和节日节气的古诗词竟多达4万多首,如果算上未列入遴选范围的,数字将更为惊人。然而,当他们从多个搜索引擎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或描写春夏秋冬、节日节气的古诗词,能查到的仅仅是网友个人的集纳,最多的一次仅能搜索到160首。近日,他们又通过AI进行了实测,结果同样不容乐观。由此可见,资源如果没有主题化建置,就等于进森林没有路标,无论森林多么浩大、树种多么丰富,检索功能多么强大,都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批树木。要为破解人类发展困局贡献中国智慧,要确保中华文化话语权,就必须抓紧构建适应网络特点的中华文化优质化、主题化的数据库,并使之尽快成为网络文化资源的主体和运行的主流。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对原有知识的“再生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个“再生产”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不但是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也是对社会发展大势的积极适应。为此,要正本清源,消除网络传播乱象,确保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准确性与无障碍传播。要从中华文化解构重构入手,解决文化资源供应的优质化、主题化、体系化问题。要通过解构重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达到汇聚更多资源力量的目的。 

这个“汇聚”的过程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资源精要化、架构主题化、供给体系化的过程。 

资源精要化,结束千百年来的“潜藏”状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习时间日益碎片化,大众化的普遍需求亦不再是全文、全过程,而是无可胜数的、沉没在各种大部头之中的诸如成语、名言、观点、例证等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将其从一个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大部头中遴选出来,使之成为便于计算机运算的独立单元,推进浩若烟海的中华文化资源由潜在资源向有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架构主题化,对文化资源实行超市化管理。社会分工的细化,正在推动各个领域的细分细化,人们的文化追求也愈来愈多样化,泛泛涉猎向按主题深入了解转变已成大势,文化资源供给主题化,应是新时代人们获取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以DeepSeek为代表的、具有推理功能的AI大模型,将引发资源的深度整合,而且必然带来资源供给体系的全面升级——传统的关键词搜索将被主题化检索所替代,人们获得的结果也不再需要为了一个具体问题在不确定信息中大海捞针,而是具有充分选择余地的“批量化”结果;互联网也不再是靠“爬虫”搜集、由无门槛资源一统天下的农贸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来源明晰、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的超市化管理。 

全媒体记者李浩摄。古城游客多(9582889)-20250311080858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供给体系化,确保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完整性。随着关键词搜索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常态,人们不再顾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往往止步于具体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知识碎片化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承和体系化传播。日益严重的知识碎片化状态急需主题化整合,再造一个以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为基本特点、便于学习使用的精要化、主题化、体系化文化资源总库已成当务之急。 

“要推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扩大可用资源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陈国桢说,人工智能的特有优势在推理功能。推理最需要带有主题标签的文化资源。主题化应为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化资源的本质特点。中华文化浩若烟海,思想深邃,充满神奇的东方智慧。要使之成为便于人工智能推理、运算的基本依据和独立单元,就必须实现资源供给的精要化、主题化、体系化。这样既可以满足人工智能需求,也有利于化解长期由关键词搜索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维护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陈国桢建议,要充实优质文化资源,消除网络传播乱象,确保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准确性。对于民间文化整理活动及其成果,要进行扶持和帮助。这是破解中华文化网络资源文献少、差错多状况的务实之举。 

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快速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对文化资源的需求,无论质量,还是结构、形态及其供给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工智能注入灵魂,确立中华文化话语权,是一个事关民族未来、人类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因此,要实行资源的大众化积累、编校的大众化参与、成果的大众化分享,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之路。陈国桢说,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不能沿袭少数人关门修典、重藏轻用的老路,必须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实行专业编纂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多年来,在中央文史馆、北京大学、河南大学有关学者支持下,长期从事文献资源主题化整理的刘占锋团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经实测,在文史资源主题化检索方面,其成果明显优于人工智能。这既说明现有网络资源状况堪忧,也证明文化建设的大众化之路是可行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底气。人工智能时代,以数字智慧弘扬中华文化,就能使其成为抒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来之笔”。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