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扎实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经过认真审议和投票表决,最终选出了符合民意、满足民愿的十项重点民生实事,涵盖医疗、交通、教育、养老等多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领域。(据2月24日《开封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二字,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百姓身边事、急难愁盼事,推出一系列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我市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持续加强民生投入,把办好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尤其是去年,我市新增城镇就业6.74万人,新增技能人才9.62万人、高技能人才4.49万人;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所,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5%,入选省级家庭教育示范建设市;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0处;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5030户,老年食堂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9个,新改建绿化面积121万平方米,新增充电桩1915个,还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一项项利民举措、一个个民生项目、一桩桩民生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满怀深情地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朴实的愿望,也正是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
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群众的幸福感才能触手可及。今年我市的这十项重点民生实事每一项都具体而微,都紧紧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线上培训乡村医师7000名,线下培训基层骨干医师200名,推动开封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一期、开封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二期投入运营;比如提升道路便利安全水平,实施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11个,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0条,延长5条客流较多线路末班发车时间;比如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比如推进停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让出行更加便捷;比如优化教育供给,全市新增中学学位4000个;比如持续改造老旧小区,开工老旧小区改造不少于30个、8300户,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300部,有效提升老旧小区生活品质等。这些民生实事不仅是群众的热切期待,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民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惠及千家万户,需要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办好十项民生实事,需要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创新思路、善作善为,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台账、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推动各项实事顺利实施、按期完成,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