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搬出来的好日子
积极作为、务实创新,各项工作扎实开展,黄河滩区迎来了巨变。 “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冬日,记者来到兰考县丁杨社区,只见住宅楼整齐排列,道路宽阔平坦,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满足了居住群众日常需求。  “快进来坐。别看外面怪冷,俺家里可暖和了。”2月18日上午,正在家打扫卫生的王俊德,看到记者的到来,连忙和妻子一起招呼记者坐下。  “这房住着还中吧?”“那可不是
搬出来的好日子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5-02-25 08:34:33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滋润着沿黄百姓的同时,也把贫困落后像泥沙一样沉淀在广大滩区。守着黄河,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粮食收成不能保,基础设施更没法搞,挨着桀骜不驯的黄河种地,更无异于虎口夺粮。甩掉“穷帽子”,是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思之深、盼之切的事情。 

DJI_0022(4658920)-20230419095712.JPG

如今,随着我市高标准开展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紧紧围绕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作为、务实创新,各项工作扎实开展,黄河滩区迎来了巨变。

“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冬日,记者来到兰考县丁杨社区,只见住宅楼整齐排列,道路宽阔平坦,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满足了居住群众日常需求。 

“快进来坐。别看外面怪冷,俺家里可暖和了。”2月18日上午,正在家打扫卫生的王俊德,看到记者的到来,连忙和妻子一起招呼记者坐下。 

“这房住着还中吧?”“那可不是,比以前强多了。”王俊德的爱人接过话茬,高兴地说,“能搬到宽敞明亮、离县城又近的楼房,是我们几辈人的念想。”9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装修现代,崭新的沙发、餐桌、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屋内温暖如春。 

暖阳下的埽东新村(2137290)-20250225081813

资料图。赵文建 摄

兰考县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屡次泛滥,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使百姓贫穷不堪。尤其是黄河洪水,是滩区群众的心腹之患。历史上,他们防御洪水,家家户户高筑房台,水淹一次,房台便长高一次,每户人家就是一个“孤岛”。但是,黄土垒筑的高台禁不住黄河水的冲刷,洪水一淹,地基就动,地基一动,墙裂梁歪,住不了几年房子就得重新翻修。以前,王俊德和其他村民一样,居住在三义寨乡丁圪垱村,他们村位于黄河东坝头险工附近,最近的农户离河道仅几十米,一下大雨就怕被淹,风险隐患较大。从他记事起,印象中夏天风起黄天黑地、冬天屋里冰冷刺骨,特别是汛期,几十米外的黄河大浪拍得人心慌不已,搬出滩区成了他的梦想。 

“俺这里可好了,搬出黄河滩,住上了新楼房,家门口就是小学和卫生室,我现在在社区当保安,每月能赚近两千块钱,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俊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2022年开始,兰考县探索市场化方式,启动了丁圪垱村、杨圪垱村两个村的迁安试点工作。从规划、选址、开工、建设到封顶、达到交付条件,兰考县争分夺秒,环环相扣,用了短短8个月,就为滩区群众拼抢出一套满载幸福的新房。如今,丁圪垱村、杨圪垱村的1278户4694人都搬进了丁杨社区,这里共有安置房42栋,做饭用上了天然气,社区还建有集中供热设施,住得舒心、放心。 

三义寨乡副乡长李琨介绍说,乡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旁边最好的位置留给老年人,打造日间照料中心,并且将乡卫生院的康复科、理疗科设在这里,实行医养结合“五惠民”政策,建好康养园。在社区还建设了商业综合体,对接大型商超,打造“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打造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居民搬出去了,就业怎么办?三义寨乡积极协调经开区杭萧钢构等1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对于鳏寡孤独老人和困难群众,该乡实行兜底安置,一对一进行帮扶,村集体出资装修。同时,该乡探索“红色物业+养老服务+商业综合体”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全面发力,让滩区群众搬得舒心又暖心。 

“黄河发一次水,我得重盖一次房。现在终于搬出来了,我以后再也不用折腾了,一辈子盼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月21日,记者在兰考县的迁建居民区采访时,不止一位居民说过这样的话。黄河发一次水,他们的房子就得遭一次殃。而且,人往高处避水时,辛辛苦苦攒的家当都得抛下,洪水退去后,一切家当都得重新置办。 

DB1P2968(1951906)-20250225081916

资料图。李俊生 摄

2003年秋天,黄河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黄河上中游持续降雨、水位增高,导致黄河兰考段出现了重大险情。当时,位于兰考县谷营镇蔡集控导工程上游的黄河主河道向右岸滚动了1000多米,洪水直冲蔡集控导工程。洪水直接灌入滩区,造成下游兰考、东明约12万群众、近百个村庄被围困。洪水直冲黄河大堤,偎堤行洪90多公里,致使大堤多次出现险情。兰考段大堤出现渗水现象,草皮被冲走翻出新土;东明段黄河大堤出现管涌、淋水险情。突如其来的灾害,让党政军民迅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人与洪水的大决战。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滩区群众成功战胜洪灾。灾后重建中,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工程很快实施,滩区内16个村庄实施整村搬迁,村民在黄河大堤外安顿下来,彻底摆脱水患。今年春节前夕,记者在兰考县谷营镇采访时,来到了滩区居民迁建后的居住区。几年前,这里的居民就住上了联排别墅。“黄河一发水,房子就不行了。后来,我们住上砖瓦房,就觉得好得不得了了,住现在这样的别墅想都不敢想。”居民李玉林说。

从“穷窝窝”到“美家园”

受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滩区成为社会民生发展的“洼地”。特别是滩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村民们回忆,以前他们的生活是“种地难、出行难、生活难,住房更难”,“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轮回循环似乎成了滩区居民的宿命,因房致贫也成为滩区贫困的根源。 

“以前村子搬迁是为了逃生,现在我们搬迁不仅是为了逃生,更是为了发家致富。大伙都盼着搬迁,以后不但不怕大水了,还一步跨进小康生活了。”家住祥符区袁坊乡的李金社道出了滩区群众的心声。对于生活在黄河滩区的人们来说,脱贫的第一步就是脱离滩区,近年来,这种愿望正在成真。 

暖阳下的埽东新村(2137288)-20250225082049

资料图。赵文建 摄

和李金社一样高兴的,还有祥符区曲兴镇尚阳社区的居民们。今年春节假期,记者在这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社区采访时,处处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每到下午,尚阳社区几十位居民都会聚在一起,扭秧歌、抬花轿……鼓声、戏声、笑声让社区显得十分热闹。“20多年前我们就盼着搬迁,一到汛期,天天提心吊胆,就怕洪水漫过庄稼地。如今,新社区有学校、有医院,出门也方便。搬进新家后,居民们就在附近的企业找到了工作。只要不怕吃苦,就有钱赚!”尚阳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青山说,“自从搬进新社区后,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文艺队,经常扭扭唱唱,生活好了,心情舒畅了,笑声越来越多了!” 

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移民迁建新村各个社区利用内部的小游园,安装了健身器材,倡导全民健身;利用现有音响、盘鼓等,聘请专业老师辅导,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利用新村室现代化装备,组织群众观看农业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电教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搬迁群众生活品位,让迁建新村群众的笑声更加爽朗。滩区群众实现了整体搬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越变越好。 

告别了黄河滩,再回去种地就不方便了,但搬进新家的滩区群众告别锄头找到了新的生计,也迎来新的生活方式。“群众可以到附近的纺织企业上班,住的是现代化楼房,过的是城市人的生活。”曲兴镇大蔡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波告诉记者,从黄河滩区搬到尚阳社区后,村民住进了小洋房,电梯、暖气等配套设施齐全,社区还建设了养老院、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村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医疗条件也提升了。就在不远处的制衣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内,一排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哒哒哒”地响个不停;一堆堆布料、样衣,堆成一座座小山;100多名工人正在裁剪、缝纫、熨烫。在这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苜蓿绿洲(2759910)-20250225083213

资料图。赵文建 摄

滩区群众的民生大事始终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我市围绕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在充分调研迁建村资源优势、种植习惯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滩区迁建工作。祥符区袁坊乡为了改善迁建后就业问题,投资建设旅游风景区、农业庄园、采摘基地、种植基地、苜蓿草基地及渔业养殖基地,用于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创业平台,并大力发展集历史文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近郊农业观光园等;曲兴镇则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做强服装加工业和沿黄奶业、花卉、肉牛等优质农业,重点吸纳迁建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等;杜良镇则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集餐饮、休闲、花海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等。 

兰考县针对迁建工作涉及群众多、拆建工程量大、财政配套困难等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土地流转经营、黄河清淤项目等多层面收益,实现项目资金平衡。在搬迁过程中,兰考探索出“政策性项目资金+经营性收益资金+村民自筹”的市场化模式,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黄河高滩区村庄搬迁安置“兰考模式”,开辟了一条黄河滩区群众迁安与发展致富的新路径。该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

沿岸群众享受到母亲河幸福滋养

万里黄河,奔腾不息;千里滩区,旧貌换新颜。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既消除了洪灾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黄河安澜,又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有效推进我市黄河生态安全和滩区高质量发展。从昔日黄河滩里的“穷窝窝”,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园”,滩区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来看,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了滩区迁建群众“从滩区到城区、从农民到市民、从贫困到富裕”的“三个转变”,滩区迁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的现状,只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切实做好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我市高质量编制并印发实施黄河规划、滩区规划和《“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北部滨河片区、沿黄生态保护、沿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等11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我市16项重大专题研究,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与菏泽市签署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鲁豫毗邻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 

目前,黄河即将进入主汛期,水流量增大,无人机俯瞰下,奔腾的黄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呼啸而过,景色壮美。全媒体记者 石斐6月24日摄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优良水生态,是民之所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动,协调联动,全面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并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我市河湖长制年度考核。 

我市还谋划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初见成效。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坚持“绿为底、水为带、文为珠、业为基、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内容包括绿化提升、园路建设、小品建设、驿站和节点建设等,采用“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的总体布局。这是一条以黄河大堤为轴线,将文化展示线、生态展示线贯穿始终,集文旅、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走廊,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市还依托黄河堤防工程绿化及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打造沿黄防护林和湿地景观带,优化树种结构、提高展示水平,构建集湿地、森林、河湖、农田等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核心生态屏障,拓展文化展示、生态空间、景观体系和文旅体验等功能,增设步道驿站、便民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共享、美丽、幸福黄河。 

我市深度挖掘利用开封黄河文化、宋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在高质量办好菊花文化节等已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节庆活动的同时,按照四季游开封特点,设计“大河千年”“黄河文化生态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积极开展推广,吸引旅游爱好者发现和探索黄河文化与自然之美,让更多人走近黄河、了解黄河、感悟黄河文化故事。 

近年来,我市的沿黄乡村旅游得到较快发展,培育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9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14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6个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8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沿岸的群众,享受到了母亲河幸福滋养。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