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任佳慧 雷宇
2024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开封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按照“16136”总体工作思路,全力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抓产业、促文旅、惠民生、防风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现代化开封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1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实施“5132”投资促进计划,完成投资3020亿元。第十二、十三期“三个一批”综合评价均居全省第1位,前十四期项目入库纳统率居全省第2位。
实施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五大工程,带动消费超40亿元。
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01家。入选全国第四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签约项目388个、总投资1367亿元,实际使用境外资金增长32%。进出口总值突破200亿元、增长80.4%,其中进口增长130.7%、出口增长71%,三项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2 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刘睿恒 摄
“7+10+N”产业链群产值增长7.8%。突出培育三大千亿级产业链,汽车制造产业链产值增长7.6%,奇瑞汽车产量 29.3 万辆、增长26.4%,产值254亿元、增长33.2%,出口8万多辆、增长73.9%;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产值增长5.7%,青上化肥、晋开集团入围“中国化肥企业100强”;现代食品产业链产值增长25.4%,通许县酸辣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
实施数字化转型引领等“七项行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7%,新增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8%,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2%,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
3 文旅文创精彩纷呈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文旅品质持续提升,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分别入选全国、全省“2024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北宋都城和帝陵、黄河治理史迹、中国明清城墙(开封城墙)等3个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全面建成,朱仙镇、圉镇镇入选全省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创新举办“非遗市集”34期,开展公益性演出2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全省排名第一。焦裕禄精神展示传播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4 城乡融合深化拓展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刘睿恒 摄
郑开同城联动推进。宋城路站至四川宜宾站高铁列车始发运营,开封北站新增往返北京标杆高铁车次。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一期)建成运行。产城融合示范区入驻职业院校7所。105项高频便民惠企事项实现郑开两市通办。
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9个。新改建绿化面积121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燃气管网134公里、供水管网100公里,新增充电桩1915个。
粮食总产59.8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获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通许县“中国酸辣粉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杞县大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7.5公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9.4万人。
5 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市管国企产业类投资、营收分别增长16%、15.6%。“开封综保区聚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入选2024全国“一带一路”建设案例。
开封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成功获批,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河南分中心成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32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60家,荣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全省唯一。新引进省级领军人才24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65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出“一件事一次办”6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17项,“简化项目审批服务流程”做法入选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数字赋能”做法入选全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6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黄河“四乱”实现动态清零,16项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优良天数242天,取得近五年来最好成绩。1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省级以上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成功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4个,省级绿色工厂14个,新增绿化面积3.2万亩。
7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新增城镇就业6.74万人,新增技能人才9.62万人、高技能人才4.49万人。开封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再获金牌,在第二届全国乡村职业技能大赛上获金牌、奖牌数均居全省第1位。
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所,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5%。入选省级家庭教育示范建设市。3所高中入选省多样化发展示范校、省级学科基地。经开区入选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本。
市传染病医院迁建等6个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床位1200张,建成村卫生室1485所。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0处。157所中小学创建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
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5030户,老年食堂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1.9万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发放社会救助资金5.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6.7万人。
8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成功应对17轮超强降雨、3次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以及黄河高含沙洪水过境风险。
第6次获评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在全面依法治省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2025工作展望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快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7+10+N”产业链群,重点打造汽车制造、化工新材料、现代食品三大千亿级产业链,新能源(储能)装备、高端装备、现代家居、纺织服装四个500亿级产业链,高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集成电路三个百亿级产业链。
开工建设核芯微电子芯片封装测试及算力中心项目,支持富士康兰考科技园、青网产业园发展。推动亚普汽车35兆帕储氢阀门规模化生产,支持开封时代建设3GW全钒液流电池自动化生产项目。探索“低空+文旅、低空+培训、低空+政务”等应用示范场景。加快体外诊断产品、康复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实施“双千兆”网络协同工程,5G基站达到9800个,新增入库数字化转型项目50个以上。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5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6个。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
2 稳住经济底盘,全力保持赶超发展势头
围绕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发展等六大领域,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3100亿元。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大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拉动消费超50亿元。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举办消费促进月、老字号美食周等促消费活动50场以上。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扩大高水平开放,锚定主导产业,引进落地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20个以上。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和联动创新区,推动综保区迈入全国B类序列,建成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二期、跨境电商产业园,申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成运营开封国际陆港、京东(兰考)物流港等,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实施“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
3 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全力建设高品质文旅强市
加快建设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双龙巷、顺河坊保护修缮,更新改造复兴坊、徐府街,开工建设州桥遗址博物馆,启动书店街、省博物馆旧址保护修缮等项目,开放运营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成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持续推进北宋东京城遗址、明清开封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积极融入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实施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做强宋都皇城旅游度假区。实施文旅新业态培育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积极发展微短剧、剧本娱乐产业。实施“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提质行动,深化“河南豫菜之都”建设。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高质量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深入研究传承东坡文化。实施文艺文化精品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等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积极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加快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文化驿站,高效运行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
4 强化改革创新,全力激发动力活力
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市管国企转型,打造一批AA+级产业主体。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开展县级体制改革基数划转核定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推动“集采药品进乡村”。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记者 李浩 摄
完善高能级科创平台,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20家以上。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兰考经开区等创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开封设立产业分中心。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战略储备。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投资、生产、贸易、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过程便利化。建立智慧化公平竞争审查平台。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机制。拓展实施“智能化云踏勘”新模式。提升“万人助万企”服务专业化水平,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深化“四项对接”。实施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5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六个同城”为抓手,深化规划同城、科创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公共服务同城,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高标准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加快开封科学院、智慧岛建设,建成运营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加快公交化地铁化改造,开工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动尉氏县第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竣工投产,加强郑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快“汴捷办”“郑好办”App深度融合,推出更多跨城通办服务事项。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记者 刘延超 摄
加快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60公里,完成海绵化改造项目7个。持续推进全省城镇供排水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排水防涝地下管网改建升级。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实施城市更新项目53个,改造老旧小区30个。建成火车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实施11个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开展城市绿化“九大专项行动”,新建开封市植物园,完成绿化110万平方米。提速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5%,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6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9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80万亩小麦、16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实施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吕树建 摄
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围绕“土特产”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富民产业转型升级、延链增值。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以菊花、花生、大蒜、西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打造一批优势农业品牌,争创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返贫致贫机制。
7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建设美丽开封
推动黄河“四乱”动态清零。开工建设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封片区)项目,加快推进运粮河引黄调蓄工程(一期)、涡河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完成惠济河开封段治理工程。实施黄河清淤疏浚。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力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广兰考“无废城市”模式,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实施交通运输设备绿色转型工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加快建设兰考国家级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8万亩。
8 践行人民至上,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开展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9万人,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记者 李浩 摄
深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新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0所。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工程。支持河南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等高等院校发展,支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建设,支持开封大学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支持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向更高层次迈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长效化。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记者 李浩 摄
深化“一动一静一中医”,承办好第17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男排超级联赛,高标准办好第三届中国围棋国手赛,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谋划实施重点卫生健康项目11个,新增床位2450张。打造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5个,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600个。全链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聚焦“一老一小”,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倾心关爱少年儿童。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扎实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
9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平安治市
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压实全行业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健全综合防治体系。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实施高效能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强化网络生态治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