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春节的热闹如烟火般绚烂而短暂。当子女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热闹的家庭重归往日的冷清,留下寂静空荡的房间和满心失落的老人。这种落差使不少人陷入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也就是“节后综合征”。然而,相比于回归工作的年轻人,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更容易患上“节后综合征”。如何帮助老人度过节后“寂寞期”,值得我们反思。
春节过后不少老人陷入情绪低谷
近日,家住宋城雅居小区的68岁老人李文培望着空荡荡的客厅,满心失落。李文培是独居老人,他的老伴在两年前去世。春节期间,子女带着孙辈回来,家里热热闹闹、笑声不断,李文培很是开心。然而,农历正月初七一大早,子女匆忙赶去上班,孙辈也跟着离开,原本热闹的屋子变得格外冷清。这几天,李文培坐在餐桌前,看着那几副不再使用的碗筷,心情也随之跌入谷底。
无独有偶,在集英花园小区,71岁的张秀荣这几日情绪低落,总是胡思乱想。原来,春节期间,她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可节后子女相继离开,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情越发郁闷。老人心酸地告诉记者:“之前我爱跳广场舞,可这几天完全提不起兴趣,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老了,没用了。”“不看我,也不理我。”“打电话,就怕孩子们烦。”……
“节后综合征”威胁老年人健康
老年人的“节后综合征”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敏表示:“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春节过后,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失落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导致免疫力降低,更容易生病。”
家住民心社区的六旬老人赵凤英向记者坦言,从农历正月初八儿女上班后,她的心里就空落落的,晚上早早上了床,却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全是春节期间一家人团聚的场景。“白天也没胃口吃饭,原本控制得还不错的血压也出现波动。”赵凤英说,直到女儿上周日来看她,心情才有所好转。
为什么“节后综合征”对老年人的影响如此之大?韩敏进一步解释:“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加强烈。春节期间,家人团聚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但节后子女离开,这种需求突然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被抛弃感,进而引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
韩敏指出,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如老年抑郁症等。“老年人的社交圈子相对较窄,子女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当子女离开后,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其他有效的情感替代方式。”韩敏说。
多方合力助老人度过节后“寂寞期”
1老年人应自我调节,寻找生活新乐趣
在面对寂寞时,一些老人选择主动出击,寻找新的生活乐趣。禹王台区医院街社区独居老人赵振中今年72岁,他爱好书法。春节过后,为了排遣寂寞,赵振中每天都和几位爱好书法的朋友相约练习书法。在笔墨的世界里,他不仅忘却了寂寞,还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说:“大家在一起切磋书法技艺,很热闹。以前节后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和朋友们在一起,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还有一些老人选择上老年大学。六旬老人孙凤英去年报名了老年大学的舞蹈课程。她从小就喜欢跳舞,但年轻时一直没有机会专门学习。去年,她跟着老师学习各种舞蹈动作,每次上课她都充满期待。春节过后,虽然老年大学尚未开课,但她每天都在家里练习舞蹈动作,还和朋友们相约一起跳舞,上网学习新舞蹈。她说,学习舞蹈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热情,排遣寂寞。
2子女应给予老人足够关怀,莫让距离隔断亲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子女在老人度过“寂寞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工作的开封姑娘林爽告诉记者,她是独生女,虽然上班后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但她每天都和父母视频通话。她会和父母分享自己工作中的趣事,也会耐心倾听父母的家长里短。视频时,她还会指导父母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使用智能手机的新功能。林爽的父母也表示,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每天的联系让他们感觉女儿就在身边。
除日常沟通外,子女还可以在假期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在本市工作的徐璐表示,她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不能每天都去看望父母,但她基本每天都会和父母打电话,还会利用周末或小长假带着父母去周边旅游,让他们换个环境、放松心情。
3社区与社会支持,构建温暖的老年生活圈
社区在帮助老年人度过“寂寞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鼓楼区油坊社区常年开展“时间银行·邻里互助”活动,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辖区独居老人,陪他们聊天、做家务。社区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手工制作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市家庭教育协会的郁金香陪伴者志愿团等公益组织经常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健康讲座等服务。
春节过后的“寂寞期”对老年人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但通过老人自身的努力、子女的关怀及社会的支持,他们一定能消除寂寞,迎来充实而快乐的晚年生活。全社会应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