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开封网评 > 正文
莫让基层减负“打折扣”
​2025年蛇年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凭借巧妙的剧情和密集的笑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欢笑声与掌声,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
莫让基层减负“打折扣”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陈坤 发布时间:2025-02-12 09:13:46

2025年蛇年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凭借巧妙的剧情和密集的笑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欢笑声与掌声,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小品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镇长看到沿街商户玻璃脏了,提醒“玻璃该擦擦了”,被传达为“一周一擦”,最后演变为“一天一擦”。“建议”变成“要求”,层层加码执行,小品把形式主义如何加重基层负担,表现得直观而深刻。

节后首个工作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释放出整治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传递着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的鲜明导向。

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以来,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下,基层干部腾出了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是,依然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执行基层减负政策规定时存在“打折扣”现象。比如一些部门为了应对不让借调要求,以专项活动“马甲换装”之名行使借调之实;还有一些部门为了应对不让摊派的要求,以定期抽检“暗度陈仓”之名行使摊派之实;更有一些部门为了获名得奖,以座谈约见“加码加压”之名行使排名之实。

为什么有的单位宁愿“顶风作案”,也要把减负的“栈道”修到明面,把排名的方式整出“花活”?一方面是因为“官本位”思想作祟,另一方面是个别干部的心态发生变化,一些干部升职晋级没前景,干脆就偷个懒、找点闲、耍点滑。再者,个别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在这一系列原因影响下,基层减负的执行效果就打了折扣。

基层减负作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能的重要一环。如果减负只停留在“换汤不换药”层面,那减负只会流于形式,越减越“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村三级本来就存在权少责大、人少事多,“小马拉不动大车”现象,如果再把基层减负变成一项工作,那只会让基层干部深陷“材料陷阱”,让基层干部疲于“鸡飞狗跳”,让基层干部呈现“死气沉沉”。

基层减负,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党的干部作风形象,事关基层治理成效成果。只有持之以恒抓减负,不让基层减负“打折扣”,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

正观念以上率下。上有所好,下必有所效。上级部门喜欢搞“花架子”、装“假样子”、做“形象事”,那么基层也将“必甚之”。因此,要推动领导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以身作则,带头抓减负、带头去减负,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减,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上行下效的正向带动作用。

简考核提质瘦身。花样百出的考核名目不仅重复浪费基层人力物力,还会对干部干事创业动力造成打击。因此,要通过建立多维度、多部门联考联评体系,统一考核频次,整合考核项目,简化考核程序,精简压缩非必要考核指标,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减少“留痕性”“过程性”等印证资料考核要求。

严管理纠偏匡正。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推动基层减负落地有声的重要保障,是纠正基层减负跑偏的“校准仪”,是匡正基层减负变质变味的“检测仪”。因此,要规范问责制度,科学精准问责,强化减负实效成果,明确敷衍塞责等行为处罚规定,以制度的刚性要求约束减负乱象,真正实现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松绑加油”。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