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非遗点亮新春 开封年味最浓
今年春节,开封这座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座巨大的非遗舞台。从全市各大景区到文化馆、博物馆,从各区的历史街区到基层社区,一场场非遗传承与展示活动热闹上演。我市以非遗为纽带,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完美融合,打造出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的新春盛宴。
非遗点亮新春 开封年味最浓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发布时间:2025-02-11 08:11:08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核心提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当这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现代光影交织,一场穿越千年的大宋繁华盛景便在开封的新春佳节中徐徐展开。

在“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非遗为笔,绘就出一场场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一跃成为年味目的地全国排名第一的城市(据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数据显示),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共赴“大宋中国年”之约。

584783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今年春节,开封这座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座巨大的非遗舞台。从全市各大景区到文化馆、博物馆,从各区的历史街区到基层社区,一场场非遗传承与展示活动热闹上演。我市以非遗为纽带,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完美融合,打造出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的新春盛宴。

景区 非遗展演激活千年宋韵

春节期间,开封各大景区纷纷为游客呈上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展演,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浓浓年味与传统文化魅力。 

春节期间,开封精心打造的民俗表演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游玩。2月9日上午,带着一家老小专程赶来游玩的信阳游客郑磊,被喜庆、热闹的开封盘鼓表演深深震撼。随后,在大舞台上,融合了舞蹈、杂技与击鼓技艺的陕西高台花鼓表演“高、奇、险、绝”,引得他和家人连连叫好;邵氏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戏曲服装,脚踩高跷扭起秧歌,如履平地。看到演员们的脚下功夫,郑磊和家人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除了来自开封乃至全国各地的非遗演出轮番上演令郑磊一家人大饱眼福之外,汴绣、木版年画、剪纸、泥塑、烙画葫芦、吹糖人、辛氏糖画、“泥人郑”泥塑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现场展示绝活,让郑磊和家人不时驻足观看并参与体验。

584918_700x700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2月9日晚,带着父母、妻儿专程来开封游园的市民孙彬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古代。在这里,皮影戏、英歌舞、豫剧、河南坠子、大鼓书、斗鸡、提线木偶等各种与非遗相关的表演和活动精彩纷呈,令孙彬一家赞不绝口。而最令他们惊叹的当属打铁花。在观看了打铁花后,孙彬激动地和记者分享道:“铁水在匠人的击打之下,如天女散花般绽放,瞬间化作漫天的金花,与火壶、火棍等非遗展演相互配合,将开封的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仿佛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市井烟火中的盛世繁华,真是美不胜收!” 

今年春节,开封的灯会也很有特色。2月9日下午至晚间,前来游园的归汴大学生刘蕊在观看了艺术花灯后,还体验了一把非遗拓片。只见她在金石传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党彩虹的指导下,先刷浆再上纸,然后手握拓包,盯紧纸面,一下下地敲击。现场“笃笃笃”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传递着开封新春最浓厚的年味。随着红色墨纸缓缓渗透,一张栩栩如生的蛇年生肖拓画终于露出“真迹”。她笑着表示:“非遗不仅是展示,更是一种参与和传承。自己动手制作不仅有趣,也更有意义!” 

2月8日,到朱仙镇游玩的市民李爽收获满满。她告诉记者,民俗展演、民间艺术展演、木版年画艺术展、木版年画创新雕塑油画展、非遗之光·民俗技艺活态传承展等19项活动同时开展。通过游园、观展,她感受到了传统非遗项目以及中国年俗文化的无限魅力。

文化馆与博物馆 非遗传承的“立体课堂” 

这个春节,开封的文化馆、博物馆成为了非遗和传统年俗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 

1月14日,由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策划的“非遗进基层 新春大联欢”2025年迎新春撂石锁传习展示系列活动在龙亭区孙李唐社区圆满举行。活动现场,撂石锁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精神抖擞地展示着撂石锁传统功法,耍石担、抛接沙袋等传统体育项目也精彩上演。传承人还热情地与社区居民互动,耐心教学,居民纷纷踊跃参与。为了普及非遗知识,工作人员还发放了非遗宣传资料、开封非遗“美食好物”地图,介绍了开封非遗美食、手工艺品并开展趣味抢答游戏,获胜者可以得到非遗新春文创产品。参与活动的孙李唐社区居民李建设老人高兴地说:“我听说这个活动从1月3日就开始了,在顺河回族区苹中社区、禹王台区双拥广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万达广场都搞过了,今天是最后一场。活动办得真不错,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接触非遗传统技艺。这真是‘非’入寻常百姓家呀!” 

584311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1月22日“版印春秋 岁启华章——2025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新春展”“文化馆里过大年”新春非遗年俗体验活动在我市文化馆同时开幕。馆内,威风赫赫的门神类年画《步下鞭》、瑞彩缤纷的祈福类年画《步步莲升》、精彩绝伦的故事类年画《盗仙草》、端庄肃穆的神像类年画《财神》等60余幅馆藏的精品年画同时展出,令慕名前来观看的市县街小学学生曾宪奇一饱眼福。除了在一幅幅年画前驻足欣赏,他还认真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年画的制作工艺、背后的故事。此外,当天曾宪奇还在馆内现场体验了拓印年画、拓福字、剪纸、扎灯笼、印红包等新春非遗年俗活动。在孔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孔迎春的指导下,曾宪奇自己动手剪出了红灯笼造型的窗花。他高兴地举起窗花进行展示,脸上写满了骄傲。他兴奋地和记者分享道:“馆里的阿姨告诉我,像这样的非遗年俗体验活动要举办6场呢,我下次还要参加。” 

“这次来开封博物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和家人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年画和木版年画作品,了解了宋代历史文化,还亲手制作了压岁钱,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2月4日上午,来自上海的游客徐放在开封博物馆参观、游览后向记者感慨道。当天,许放不仅在博物馆内深入了解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开封历史文明,还参观了《相逢时节》民俗版画展、体验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和宋币拓印。 

除了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线上活动也同样精彩。老家在祥符区朱仙镇的76岁老人刘国富已经跟随儿子常住在广州5年了。虽然身在异乡,但他却常常想念故乡。因此,他关注了开封的微信公众号,这其中就包括开封市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2月9日上午,刘国富老人通过电话告诉记者:“这个公众号上的‘藏在年画里的中国故事——2025年迎新春朱仙镇木版年画线上展’办得特别好,从农历腊八节上线,一共15期。从年前到现在,我在儿子家里拿着手机看了不知有多少遍。线上展出的不光有老家的一幅幅精美年画,还详细讲述了年画背后的历史、风俗故事。看着这些熟悉的木版年画,我好像又回到了朱仙镇,感受到了老家浓浓的年味!”

各区联动 非遗大集里的烟火人间 

春节期间,我市各区的非遗展示活动如同一幅幅风格迥异的文化拼图,共同绘就“大宋中国年”的斑斓画卷。 

在顺河回族区的顺河坊历史风貌区(简称顺河坊),“新春寻味顺河坊 舌尖邂逅中国年”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坊内历史遗存丰富,汇聚了开封黄焖鱼、灌汤包等40多种传统小吃以及开封桶子鸡、酱牛肉、花生糕等特色食品,其中不少还是我市的非遗美食,吸引众多开封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品尝。“我今天专门起个大早,来这儿吃了一碗四味菜,那味道真叫一个鲜!吃完早餐,我还观看了精彩的撂石锁表演,听说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斗鸡、杂技表演也很精彩。后来,我又到巷子胡同里逛了一大圈,不知不觉买了几大包非遗美食,使用云闪付App‘扫一扫’支付还有满减,很实惠。”2月9日,郑州游客孙胜利利用周末慕名来到顺河坊,实地体验了改造提升后的老街新貌。他感言,之前就很喜欢开封寺门一带的老味道、老店铺、老院子,如今这里经过更新改造后,不仅老味道还在,街巷整齐、店面干净,宅院也变优美了,还能免费观看精彩演出,更加值得一看。 

582094_700x700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刘永安 摄

这个春节,鼓楼区组织开展了2025年“鼓楼祝福  非遗礼物”活动。春节期间,在开封鼓楼北侧、书店街南口附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非遗展位前,身着宋服的小姐姐不停地展示着五大祥“吉庆香囊”系列挂饰、马兴斋桶子鸡、王大昌茉莉花茶系列、老五福(梁红军)传统糕点、晋阳豫中式糕点等体现鼓楼区特色的“非遗好物”,吸引市民和游客纷纷购买。2月9日晚,来逛书店街夜市的驻马店游客宋菲穿梭在各个摊位前,挑选着心仪的礼物。她高兴地说:“这些非遗产品都很有特色!在这里,我不仅能品尝美食,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真的很不错。” 

2月1日,刚到开封、入住我市大宏喜来登酒店的杭州游客徐丽和家人还没来得及游览景区,就在酒店参观由我市禹王台区举办的“大宋中国年 非遗贺新春”新春特展。现场展出的有省级非遗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北宋官瓷,市级非遗项目宋室风筝、宋都面塑,区级非遗项目剪纸制作技艺、汴州刺绣技艺、大宋皮影制作技艺、《清明上河图传说》等,这一系列可看、可赏、可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徐丽和家人眼前一亮。在这里,她不仅购买了儿子喜欢的宋都面塑,还免费领取了一份《禹王台区吃住游玩手绘地图》。她高兴地表示:“早就听说开封的繁塔、禹王台公园很有名,就是不知道具体位置,这个地图上画得很详细,这次开封之行,我一定带着家人实地看一看!”

专家点评:匠心传文脉 非遗年味浓

2025年春节,开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接待游客900.03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62.9亿元。据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数据显示,开封成为年味热门目的地第一名,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92%。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开封古都学会顾问、第二届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张玉发认为,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千年古都与现代文明的深情拥抱,是开封深厚的历史文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璀璨重生。 

在张玉发看来,这个春节,开封相比全国其他地市,在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方面具有诸多独特之处。首先,开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北宋都城,其丰富的历史资源为非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众多非遗项目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开封盘鼓等都起源于北宋时期,这些项目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种历史的连贯性和深厚性是其他地市难以比拟的。其次,开封的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美食名吃、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从精美的汴绣到热闹的盘鼓,从有趣的吹糖人到精彩的皮影戏,各种非遗项目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这种多样性使得开封在举办非遗活动时,可以打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再者,开封在非遗传承和展示方面注重创新与融合。无论是景区的非遗表演,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舞台效果相结合,还是各区的非遗展示、市文化馆的非遗进基层,打通非遗传承“最后一公里”……这些都体现了开封在非遗传承上的创新思维。 

“正如一盏汴绣宫灯,非遗之光既照亮了历史,也温暖了当下。”张玉发告诉记者,他坚信,只要继续以非遗为笔、打造新型文化交流平台,我市定将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让世界看见一个宋韵彰显的开封城。

责任编辑:杨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