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康亚飞
河南有个“国保第一县”——登封,“藏”了不少“宝”。
嵩高维岳,巍巍峻极。在那层峦叠嶂之上、葱郁林壑之间,楼、阁、宫、殿、廊、阙等一处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
古建筑类的001、002、003号“国宝”——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就在嵩山腹地。
2月4日,大年初七,来自山西的“文物迷”庞伟慕名而来,将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留在登封,他沿着环嵩山旅游公路,对汉三阙挨个寻访,“国之瑰宝名不虚传,无论铭文、图像还是建筑本身,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生动读本,很震撼!”
何以为阙?登封众多历史古建筑中,汉三阙如何傲然屹立,跨越1900余年圈粉无数?
《说文》曰:阙,门观也。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形似牌坊,但中间“阙然为道”,没有横梁,是古代对称性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两侧的象征性大门。
“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更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介绍,作为我国仅存的三处完整庙阙,登封汉三阙建制之早,又居于“天地之中”,与嵩岳太室山、少室山诸峰相望、浑然天成,构成一组以嵩山为自然背景的古代山岳祭祀国家级礼制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连接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空间。
正因如此,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汉三阙排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别001、002、003号。
名列“国宝档案”建筑类“前三甲”,三阙不同凡响。故而,有人这样形容汉三阙:“历史学家为之惊喜,文物学家为之骄傲,金石学家为之痴迷,考古学家奉若珍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春节期间,登封市文物局“金牌”讲解员李志强,不断给往来的游客讲述汉三阙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从静默的建筑中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汉韵风华。
“汉阙有石制‘汉书’之称,是当时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保存状况来看,登封汉三阙价值各有侧重,太室阙重在建筑形制,少室阙重在石刻画像,而启母阙则重在金石铭文。”李志强感慨,其文化寓意深远、艺术内涵丰富,彰显独特魅力。
三阙之中,太室阙规模最高、年代最早、保存也最完整,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太室阙分东西两阙,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阙身浅浮铺首衔环、辟邪相、四灵图、车骑出行图、马戏图、倒立图、羽人图等画像栩栩如生;西阙南壁雕有“中岳泰室阳城”篆字,主要记载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缘由。
“阙上书法、绘画、社会风俗、宗教信仰,都可从中窥见,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生动缩影。”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说,形制保存相对完整的太室阙,对研究唐代以前木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鲜活“样本”,“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均为唐代建筑,而太室阙阙顶为石质仿木建筑,其屋脊、檐椽、瓦垄、瓦当的制式都具有特殊研究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少室阙保留各类雕刻画像70余幅,画质清晰,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兼具写实与浪漫气息。透过少室阙画像,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渐次展开——
跃动的女子蹴鞠图,头梳高髻的乐女击鼓助威,活泼的画面既反映当时之娱乐,也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飞奔的骏马、惊逃跳动的兔,马上女伎被风吹起向后飘动的长袖,狩猎图强烈的动感呼之欲出;宴饮、车骑出行、牵马训象等图像形神兼备,无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与少室阙同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的启母阙,在金石铭文和石刻画像上同样价值斐然。
“三过而亡入,实勤斯民……”,启母阙西阙北面及东侧面上方为堂谿协篆书《启母阙铭》,记录大禹治水功绩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北面铭文之下即由其子中郎将堂谿典隶书《嵩高庙请雨铭》,两处铭文分别以篆书、隶书题字,遒劲俊逸、保存相对完整,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看重。60多幅图画中,吐火、易牛马头、郭巨埋儿、羽人等,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孝治天下理念以及对永恒幸福追求的多样主题。
穿越漫长时光,以汉三阙为始,在嵩山40平方公里范围内,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塔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历史建筑,横跨汉、魏、唐、宋、元、明、清朝代,共同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赓续绵延。
文化传承,润物无声。多年来,登封聚焦“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利用、研究阐释,不断引入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持续推动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让文化瑰宝更好得到弘扬。
“阙”步千年,庞伟乘兴而归,“这个春节,又涨了不少知识。”
春到嵩山,三阙遥望,阙阙生辉,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中华文明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