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常立萍
核心提示
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摆上来,随着蛇年春节的即将到来,大街小巷年味儿愈来愈浓。作为首个“非遗版”的春节更是备受人民群众期待。如何过一个有意义、欢乐祥和的春节,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点。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用非遗打开春节 乐享浓浓年味儿
铎印
蛇年春节的脚步日渐临近,首个“非遗版”春节备受人民群众期待。
按照“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整体部署,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为春节营造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贴春联、贴年画、逛庙会、观花灯、捏面人、舞狮、舞龙,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灯会、花会、赛歌会、秧歌会、舞龙舞狮、抬阁等春节、元宵节相关民俗活动,群众当主角、非遗成亮点,非遗入年俗、节俗、民俗,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启示和激励人们增进文化自信、延续非遗文脉、守望精神家园。
河南洛阳,身穿传统服饰的民间艺人忙着排练“非遗”巡演节目;广东潮州古城,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表演与古色古香的街区相映成辉,瞬间将年味儿“拉满”; 昆明“云南非遗过大年”,推出“百人共剪蛇年窗花”、传统歌舞戏曲展演、舞龙舞狮巡游、民族打跳等系列活动,为民众带来民俗文化大餐。各地年俗活动,诠释了春节的文化多样性;多彩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品鉴别样年味儿,非遗闹新春。用非遗打开春节,在举办各项多彩非遗活动的同时,融合冰雪、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非遗年货购古城、非遗美食品古城、非遗旅游访古城等活动闪亮登场,持续“圈粉”。在网络上购买非遗文创、在“家门口”欣赏非遗展览、在景区景点体验手工艺趣味,非遗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到公众身边。非遗文化“活”起来,百姓日子“火”起来,守正创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更多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作为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启“非遗过大年”模式,为群众带来一场“非遗+国潮”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非遗助力国人过好自己的节日,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把春节浓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传得更远更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
青平
据新华社报道,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春节网络氛围,中央网信办决定1月19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聚焦春节期间网民常用的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集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问题。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空间,喜庆祥和都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今,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春节期间人们阖家团聚的日子,在春节这一消费旺季,网络违规违法行为也往往多发、频发。近年,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今年的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动引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6方面问题。无论是借春节晚会、春节档影视作品或者热门体育赛事活动等话题,挑起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行为,还是恶意丑化攻击春节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等活动,借机发表“地域黑”等歧视性内容;无论是利用年终盘点、返乡见闻等形式,或者假冒外卖员、快递员等群体,摆拍编造不实内容,还是发布误导性旅游攻略,诱导网民前往存在安全隐患的“野景点”“打卡地”等;无论是在旅游出行、电商购物、外卖订餐等春节热门服务领域,利用算法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进行大数据“杀熟”,还是在直播过程中,利用虚假或令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这些网络违规违法行为都与春节的美好气息格格不入,不仅影响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价值判断,更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络乱象不断变化,驰而不息开展专项行动,对网络乱象“零容忍”,让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大年,很有必要。
网络乱象频发,平台难辞其咎。网站平台等要强化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深入排查问题漏洞,切实加强内容审核管理,管住算法推荐,不得利用算法推送违法和不良信息,确保重点环节生态良好。网信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处置曝光,对问题突出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账号及MCN机构严肃查处,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查处情况和治理成效,形成有力震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也要自觉提升网络素养,依法上网、文明上网,远离、抵制网络乱象,及时举报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守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
出游过年,览祖国大美河山
青平
春节不仅是国人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休闲旅游的重要节点。趁着春节假期,和家人团聚之余,外出览祖国大美河山,赏各地民俗风情,成为不少人过年的选择。尤其是自今年起,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春节假期增加至8天,假期天数的增加进一步点燃了大家春节出游的热情。
假期增加,出游活动也丰富多彩。为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7日至3月1日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也纷纷各尽其能,推出一系列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向游客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人们前来观光,感受浓浓的年味。在我市,特推出了2025“大宋中国年”特色文旅活动,共9大类活动,将给予游客一场难忘的“宋潮”之旅。除了传统文化游之外,人们也可选择北上冰雪游、南下避寒游等,过一个难忘的春节。
寻找“诗和远方”固然美好,注意事项必不可少。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发布春节假期出游提示,让广大游客旅途顺利、玩得开心。比如,做好出游准备、增强安全意识、关注出行安全、注意消防安全、倡导文明出游等。虽然这些都是常识,但仍然需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天气变化、路况信息、合理安排行程,或者没有提前预约门票等,将大大影响出游心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春节假期越来越近,让我们从容安排,顺利出发,开启快乐的春节之旅。
过好“非遗年” 守好“安全线”
思莹
随着蛇年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全国各地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更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备受人民群众期待。然而,在享受节日的喜庆之时,我们更应时刻牢记安全这一重要基石。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装饰和庆祝活动,用火用电量大幅增加,这无疑增加了火灾等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用电用火规定,确保家用电器安全使用,不私拉乱接电线,不超负荷使用电器,防止因疏忽大意而引发火灾事故。同时,春节期间人流物流高度集中,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自驾出行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我们都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此外,在公共场所也要留意周围环境,保管好个人财物,避免发生盗窃等意外事件。
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同样需要重点关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要注意食品的卫生和质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避免食用过期或不合格产品,防止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过一个有意义、欢乐祥和的春节,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只有确保安全,我们才能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与温馨。让我们携手共筑安全防线,共同迎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谐安宁的新春佳节。
过一个清清廉廉的春节
苏豫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也是考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过一个清清廉廉的春节,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重要节日尤其春节期间“四风”问题易发多发,守住年关尤为重要。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纪委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重申了培树新风正气的政治要求,释放了以铁的纪律持续净化节日风气的强烈信号。越到临近年关,党员干部越应当勤勉清扫“思想尘”、时刻绷紧“廉洁弦”,过好幸福“廉洁年”。
广大党员干部要多与家人团聚、尽情释放亲情,少一些应酬、少一些吃请,牢牢守住春节这个节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廉的本色,不越制度“红线”、不碰纪律“警戒线”、不触法律“高压线”,做到清廉过节;在做到廉洁自律的同时,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头争当新风正气的践行者,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廉洁之风引领社会风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清廉过节这根弦必须绷紧。让我们守好底线,把牢春节这一关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