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纲要》指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据1月20日《现代快报》)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强体育锻炼,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障。近年,随着课业负担日益加重、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养成,“小眼镜”“小胖墩”日益增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举措相继出台,提出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2024年9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提到,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2024年,北京、天津、辽宁等多地开始推行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尽管如此,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的时间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12月面向全国体育老师展开的问卷调研显示,能够达到每天让孩子锻炼两小时的仅18.3%,很多孩子尤其是中学的孩子很难落实。此次发布的《纲要》再次明确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也再次彰显了让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两小时”的重要意义。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时间上的保证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要落实好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运动充分创造条件。学校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为学生们充足的锻炼提供必要的保障,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运动、进而爱上运动,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课题。前段时间,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829张乒乓球桌”引发广泛关注。该校深入挖掘校园边角空余场地,设置了数量充足、随处可见的乒乓球桌,大大拓展了学生运动的空间,受到学生的好评和社会的一致称赞。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
家长要做好陪伴,积极带领孩子动起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放学或放假时间,一定要放下手机,多些陪伴,经常带孩子到小区广场或公园绿地打球、跑步、骑行,甚至外出爬山,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收获美好心情。
社区等多方完善配套设施,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运动场所、健身器材,营造快乐运动的氛围。利用社区活动中心或广场空地,多设置一些乒乓球台、安装篮球架、开辟羽毛球场地等,让孩子们在周末或假期时间有地方玩耍、有器材可用。只要场地足够大、运动器材足够多,运动场上定是孩子们龙腾虎跃的喜人场景,运动带来的快乐会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锻炼时间的保证自然不在话下。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全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让孩子们在运动锻炼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从而创造无限可能,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