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出炉的东部沿海某省政府工作报告有这么几句话,要更好地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勇于担当作为,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做到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办就办好。这使笔者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话:“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难而正确的事,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持之以恒谋发展、久久为功求突破、着眼于长期发展定力泽被子孙后代的政绩观。
每个领导干部,在任时间有限。个别领导干部之所以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入不敷出的形象工程,是想自己在位的几年里有立竿见影的标记、印记,以求群众“口碑”、上级好感;有的以改革为名,折腾一番,留下一堆烂摊子,最后拍拍屁股走了;有的上任不久,就把前任正在实施的民心工程给停顿了,另起炉灶,自行一套;甚至新官不理旧账、后任排斥前任的现象也不乏其例。
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方面,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有许多表率之举。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重要关头以其预见性、洞察力,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重大问题上作出谋划、指引,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宏大战略格局。他高瞻远瞩,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计,并多次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之江新语》中的《“潜绩”与“显绩”》一文有这样的表述:“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习近平同志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厦门、福州两地任职时,专门牵头制订《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到了浙江,他谋划“八八战略”。可以说,这些地区的综合实力,今天之所以能走在沿海城市前列,与历届领导一以贯之推进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大有关系。
个别领导干部之所以急功近利,之所以短期行为,不大情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与当下考核机制、考核方法有一定关系。原先的考核着重即期“显绩”,较少体现远期“潜绩”;较多考核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极少考察无形的看不见的沉淀。考核办法,近几年虽在完善、健全,但仍需要积极探索、持续深化。在指标体系设置中,应确立中长期考核指标,把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
今朝洒汗留树荫,惠及后代好乘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难而正确的事,要说到做到、要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何其不易,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个体而言,这不但需要耐心恒心,需要毅力意志,有时候或许还要忍辱负重、经受委屈误解。但只要我们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胸怀,具备“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之格局,那么我们的各项工作就有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有了可靠保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