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春节俗称“过年”,既然要“过”,那就有一个过程,而农历腊月二十三(指北方,下同)的祭灶节则标志着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
在开封,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动起来了,有的除旧迎新,有的购置年货。可以说,祭灶节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01 祭灶节要吃灶糖
“二十三,祭灶官。”这几天,无论是大型商超还是街头小店,都在售卖一种甜香酥脆的糖。这种空心棒状的糖就是灶糖,开封人称为“麻糖”。吃麻糖,是很多人对祭灶节最深的记忆。
在开封,麻糖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传统美食,具有香、甜、酥、脆等特点。制作麻糖的主要原料有大麦芽、芝麻等,制作过程有蒸饭、发酵、熬糖稀、制糖浆、拔糖、粘芝麻、切割等十几道工序,其中熬糖制浆和拔糖都是技术活,会直接影响麻糖的口感。“小时候,我家里就做麻糖,我见过大人做麻糖的过程。就我们常吃的麻糖而言,纯手工做的才正宗。”家住通许县行政路附近小区的刘建东告诉记者,虽然麻糖看起来不是特别精致,但它的制作过程是比较讲究的。比如拔糖时力道要掌握好,才能拔制出多个大小不一的气孔,做出来的麻糖才会非常酥脆。此外,芝麻也要选好,要不然会发苦生涩。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对甜的直观感受就是麻糖的那种甜。麻糖甜度很高,再加上满满一层芝麻,吃起来又很香,大人小孩都爱吃。”市民张云亮说,他小的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仪式结束,盘子里那些灶糖就成了他最喜欢的零食,嚼着香甜的灶糖,心里跟灌了蜜一样甜。
在我市农村地区,祭灶节还会喝祭灶汤。记者走访一些老人了解到,祭灶汤的原料不一,大概有海带、豆腐、白菜、娃娃菜、粉条及葱、姜、香菜等。祭灶汤的做法也很简单:在碗里放一些面粉加水搅拌至稀糊状,豆腐、白菜、娃娃菜等切好备用。葱、姜、蒜在油锅里爆香,加水,把洗过的粉条放进去煮开,倒入豆腐、白菜、娃娃菜等,再把面糊倒进去,边倒边搅拌,煮开。吃的时候可以放入醋、小磨香油等调味。
02 祭灶节有哪些习俗
所谓祭灶节,就是民间祭祀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周朝时开始,祭灶就被列入宫廷祭典,祭灶的规矩也在全国立下,许多地方还专门兴建了灶君庙。
旧时,不少大户人家在灶房北面或东面设灶王龛,供奉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平民百姓家,就将灶王爷的神像直接贴在灶台正中的灶墙上。
在神话传说中,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汇报凡间百姓在这一年的善恶是非和功过,定人间祸福。百姓害怕灶王爷在天上打自己的“小报告”,就百般讨好灶王爷,于是就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灶王爷要升天了,百姓就在黄昏时举行“送灶”仪式——一家人先到灶房,向灶王龛或灶墙上的灶王爷像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灶糖等。供灶糖的意思是让灶王爷到玉帝那里多说好话、汇报好事,保全家平安。这就是俗称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古代,祭灶带给人们不小的负担,唐代诗人罗隐《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反映了人们祭灶从简的愿望。但到了宋朝,鸡鱼仍是常供之物。祭灶,开封有着自己的特色。北宋时,开封以世界领先技术的雕版彩印灶王神像(又名“灶马”)问世,上附“历头”及《旱涝农耕图》,犹如今天的月份牌及天气预报。
以前,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年货、准备蒸馍。蒸馍少不了蒸花馍,按照用途不同,花馍可分为敬神用的和走亲戚用的,前者庄重,后者花哨。蒸花馍时要特别制作一个“大枣山”,用于供奉灶王。“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是民间女性一展手艺的大好机会。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也是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的日子,这是豫东地区素有的传统习惯。擦拭门窗家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
03 传统民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灶这个传统节日正慢慢淡化。农历腊月二十三前后,不少市民会买麻糖,但是不再祭灶王爷了。至于为什么要吃麻糖,一些年轻人已经说不上来原因。
“现在的人都讲究降糖减脂,我也好久没吃过糖了,但麻糖是我小时候不可多得的美味。”1月16日傍晚,正在黄河大街北段一家超市购买麻糖的市民刘玉琴说,“那个年代,即使能吃上麻糖,也不能敞开吃。那时候收入低,买麻糖是论根买,家长一般都会让给孩子吃。小孩都喜欢吃糖,尤其是过年时,虽然糖的数量有限,但还是感觉自己有吃不完的糖。”
如今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也有人疑惑年味到底是什么。其实,看到这些民俗,感受到节日的仪式感,才是真正的年味。虽然祭灶的风俗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吃灶糖的习俗一直保留着,说明了传统民俗的生命力依旧旺盛。祭灶节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除却人们渴望灶王爷和灶王奶为全家“驱邪纳福”,更是源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