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音袅袅,传唱百年;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最近,浙江绍兴出台全国首部关于越剧保护和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的出台,意味着越剧事业的发展有了刚性保障,中国第二大剧种的兴旺有了更强的底气,也标志着新时代地方戏剧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旅产业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唱功为上,前台衣袂翩跹,后场檀板笙歌,声音优美动听,表演委婉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也遭遇过从一票难求的高光时刻到一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窘境。近些年,随着国家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以及群众文化多样性需求的提升,越剧再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喜爱,并走出国门,还涌现出一批如陈丽君这样的越剧新秀。
绍兴乃越剧发源地,数十年来,绍兴积极打造越剧文化品牌,自2003年起,已举办越剧大展演二十余届,累计演出70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演数百万人次,出现了“中国民间越剧节”“全国越剧戏迷大会”“相约越乡越剧票友擂台赛”等越剧品牌。年轻一代传承人正在成长,在绍兴嵊州,已经建立了有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的越剧教育网络群,63名学生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当地积极发挥越剧文化优势,创新越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这片被越剧浸润百年的土地上,共有120多个戏迷组织,形成了村村有戏、村村有星、天天有戏、校校有戏的越剧创新传承新模式。当然,在绍兴之外乃至全国不少地方也有许多越剧爱好者,并有不少越剧团。但相比之下,越剧普及的深度、广度,绍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越剧第一城。
当唱越剧成为众多市民的拿手好戏,当越剧成为绍兴历史文化的辨识度之一,当越剧粉丝越来越多,越剧这一“国宝”需要倍加珍惜,越剧事业必须有序健康发展,应该让越剧演出团体轻装上阵,薪火相传、传承创新,法律是最好的护航器。
《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越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越剧保护传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重大题材创作等重大问题,制定、实施支持政策和措施,并将相关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明确每年3月27日所在周为越剧宣传周。
《条例》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设立公益性越剧基金会、投资建设越剧保护传承场所设施等方式,参与越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支持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名家设立越剧传习所、工作室,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越剧相关专业或者课程,鼓励越剧表演团体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联合培养越剧人才。
《条例》非常重视越剧的创新发展。除了规定越剧在内容、途径、形式上的创新,更强调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新型产品和业态的创新以及文旅融合的创新,支持建设越剧公园、越剧文化街和越剧小剧场,鼓励开发越剧主题旅游线路、文化产品、服务项目等,打造更多的越剧文化“打卡地”。
据悉,除了绍兴的《条例》,2024年5月1日和7月1日,浙江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相继实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00余个地方戏曲剧种。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文化,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等省市及一些地方,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戏曲法律。戏曲事业正迎来新的春天,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地方剧种保护立法,不但从一个侧面彰显我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力度,更彰显文化自信、依法治国,其对于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