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我们的年】年味 心中永恒的记忆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百节年为首。腊八已过,春节进入倒计时。空气中飘起年的味道,城市的大街小巷已盛装打扮,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过年方式随之转变。时代在变,人们对年味的感受各不相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上了年纪的人讲述记忆中的年味。 有关年货的幸福回忆 “现在天冷,实在不想出门。我也学会网购了,线上置办年货更方便。”家住土城社区的居民张献荣说。
【新春走基层·我们的年】年味 心中永恒的记忆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5-01-10 10:57:57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百节年为首。腊八已过,春节进入倒计时。空气中飘起年的味道,城市的大街小巷已盛装打扮,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新年装饰用品上市(12656119)-20250110105626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过年方式随之转变。时代在变,人们对年味的感受各不相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上了年纪的人讲述记忆中的年味。

有关年货的幸福回忆

“现在天冷,实在不想出门。我也学会网购了,线上置办年货更方便。”家住土城社区的居民张献荣说。张献荣已退休多年,他在儿子的指导下,学会了在手机上下单购物。这几天,张献荣在网上查找想购买的年货,天南地北的特产吸引了他,不仅有干货、腊味,还有各类水果。“网购实在太方便了,虽然过几天才能收货,但很省事。”张献荣说。

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的情景,今年69岁的张献荣印象深刻。“那时候,过年能吃到平常难得吃到的丰盛饭菜,这是全家人最为高兴的事情。”张献荣说,“由于物资没有现在丰富,粮、油、肉、布料等生活物资都要凭票购买,过年买东西的人多,去晚了就没有了。因此,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你想要的年货。即便如此,那时候,人们最盼望的还是过年。”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啥是粮票和布票。我年轻的时候,买东西都要用票,家里买粮用粮票、买油用油票,想做新衣服得有布票。”63岁的市民周宪生说。快要过年的时候,他的父母就会把积攒下来的各种票证拿出来,去买鱼、肉、蛋等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用来做年夜饭及招待亲戚。母亲还会买些布料,给一家人做新衣服。“那时候,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穿新衣服,我和哥哥最期待过年。父母出门买年货时,我和哥哥一定要跟着,去看年货市场热闹的场景。”周宪生说,那时候,物质没有现在丰富,但对美食和新衣的渴盼依然是甜蜜的,那个年代的年味让人难以忘怀。

过年的食物让人难忘

对于老百姓来说,食物不仅仅是汲取营养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过年的食物,更是让人难忘。 

在开封地区,最隆重的莫过于“出锅”。“出锅”,简单来说就是将猪肉、鸡肉、鱼块、萝卜丸子、红薯丸子、豆腐等放入油锅里炸,炸熟之后即可“出锅”。 

“在农村,‘出锅’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忙不过来时,邻居会来帮忙,点燃柴火,烧起大锅,将肉、鱼、鸡等放进冒着热气的油锅里炸,屋里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家住杞县五里河镇的刘庆军回忆说,大人看到小孩垂涎欲滴,便抓起几个丸子或者肉块给小孩,让小孩解馋。 

春节期间,最著名的肉菜就是扣碗。人们把肉买回家后,改刀、过油、蒸扣碗。“现在买肉,人们要挑上好的五花肉,用五花肉做的扣碗口感最佳。而那个时候人们的肚子里都缺‘油水’,做扣碗大多用肥肉。”今年66岁的市民吴占峰告诉记者,肉块改刀后,要分类腌制,做芥菜肉的方块肉先下锅煮,煮过的肉块涂上老抽、生抽等调味品,再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晾凉后,切成薄厚均匀的肉片。然后拿出瓷碗,在碗底放上花椒、姜葱等调味品,之后,放入腌制好的芥菜,最上面放上经过煮、炸工序的肉片,放在蒸锅里用大火蒸一个半小时,一碗肥而不腻的扣碗就做成了。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过年的美食实在太少,家庭主妇会把炸好的东西,蒸好的馒头、包子放在篮子里或者纸箱里。农村地区会将过年的美食放在篮子里,用绳子吊在房屋的大梁上,以防老鼠偷吃。“不光老鼠偷吃这些美食,我们这些‘馋猫’也会偷吃。”今年50岁的潘慧丽回忆起儿时过年的趣事,一脸的幸福。尽管她母亲把家里的美食放在柜子顶上,但她和妹妹趁爸妈不在家时,踩着椅子偷拿柜子顶上的美食吃。“那时候,家里条件有限,过年的美食本来就不多,怎么也经不起我和妹妹天天偷吃。到了除夕,妈妈准备蒸红薯丸时,发现箱子里只剩下6个,无法凑齐一碗。妈妈把我和妹妹训斥了一顿,然后再去想办法补充食材。

阖家团圆是过年不变的主题

“以前过年可热闹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邻居写春联。那位邻居比我爸小几岁,我平时喊他张叔。”65岁的市民刘建和说,别看现在的春联精致美观,但没有以前手写的那种味道。当年,刘建和的邻居“张叔”毛笔字写得很好,街坊邻居在过年前几天都会拿着几张红纸来到“张叔”家,请“张叔”帮忙写春联。

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张叔”会在门口的空地上摆放一张桌子,集中书写春联。“我和小伙伴围在旁边看写春联。”刘建和说,他和小伙伴看到“张叔”挥毫泼墨,一手好字“跃然纸上”时,纷纷鼓掌叫好。有时候,邻居们也会围拢过来,看“张叔”写春联。

今年50岁的庞海强小时候生活在通许县城。他的年味记忆与压岁钱有关。“那时候,小孩平时没有零花钱,过年的压岁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庞海强说,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消费水平较低。大人给孩子压岁钱一般为5角,但就这点钱,也会让孩子们高兴半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里条件一般的家庭,压岁钱给5角、1元的较多。农村就更少了,大部分都是1角、2角。我现在还记得,我一个在南京工作的姨,春节回来时给我的压岁钱是2元,让我高兴了好几天,还向小伙伴们炫耀了好几天。”庞海强说,那个年代,1角钱就能买一把水果糖,自己将钱攒起来,隔几天就去副食品店买一把水果糖。压岁钱和水果糖成了他甜蜜的记忆。

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强调了一种仪式感。年俗的变化多表现在庆祝方式上,但年俗中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过年的方式与时俱进,但人们渴望团圆、期望未来更加美好的愿望从未改变,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是人们过年不变的主题。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饱含着浓浓的年味。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