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魏海洋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这不,腊八刚过,我市各鲜花市场、农贸市场和商超就开始热闹起来。1月9日,记者在五大街老集市农贸市场里看到,市场里人来人往,其中一家灌香肠的店铺前更是排起了长队……说起过年,作为一名“老开封”,正在购买年货的杜长河感受颇深。
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杜长河出生于1959年,儿时居住在龙亭公园东北一带。从记事时起,他就时常盼着过年。平时总觉得时间过得慢,越是临近年关越是激动。有时候,过了腊八,他每天都要问大人还剩几天过年。儿时之所以盼着过年,那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吃扣碗、看敲鼓、得压岁钱。“每次问大人,大人回答后总会说,‘小孩过年乐,大人过年难’。”当时他还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当然,谈到过年,家里大人心情好时还会哼唱一段:“腊八祭灶年来到,小妮子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荒,给你一个马虎帽。”
“那时候过年,孩子们既期盼又开心,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杜长河回忆说,他家住的地方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开封市城市的边缘,那时候大家都是土墙大院,住着砖木结构低矮起脊的房子。房子虽然破旧,但一住就是好几辈,很少有搬家的情况。三五道街的街坊,大家都相互认识,很多时候端着饭碗都能串半道街。那时候,到了过年的时候,正月初一,要挨家挨户去拜年。年龄大点的,还要骑车到同城远些的同学、朋友等家里给老人拜年、送上新年的问候。虽然天气寒冷,跑得也累,但心里却充满了快乐。
在那年月,每个家庭孩子都多,一件衣服,老大穿过了给老二穿,老二穿过了给老三穿,是正常现象。所以,小孩都盼着过年穿新衣。那时候,所谓的新衣并不一定是新买的衣服,而是家长把大孩子穿不上的衣服翻翻新、染染色,给小的穿……那时候,衣服没有补丁就很高兴,因为都是妈妈晚上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赶制出来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准备齐,才能安心入睡。杜长河回忆说,正月初一起大早穿上妈妈新缝制的衣服,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和甜蜜。
20世纪90年代后,家里有了电话,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话拜年逐渐取代了上门拜年。后来,有了手机,短信拜年成了主流,每到过年,拜年短信不断。近些年,有了微信以后,微信拜年、视频连线拜年、短视频拜年又取代了短信拜年。过年期间,家庭团圆聚餐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以前的年夜饭都是在家里做,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少家庭就连年夜饭都从家里改到了饭店。每到过年,亲戚朋友围坐在一起分享喜悦、憧憬未来,非常开心。
“多年来,虽然过年拜年的方式、庆祝的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但是过年的喜庆和温馨一直没有变化。如果要说过年是什么味道的话,那就是幸福而甜蜜的味道。”杜长河说,马上又要过年了,他相信中国的春节会一年比一年美好,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万家团聚、开心快乐的节日,更是一个充满甜蜜与温馨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