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到餐厅就餐,充值送一定金额;到理发店理发,办卡有优惠;去健身房健身,办理年卡更便宜。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类预付式消费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市民的一种消费习惯。
究其原因,无外乎方便、省钱。然而,当我们享受预付式消费带来的好处时,其背后暗藏的商家违约、无预警关门等风险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提振消费市场活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预付式消费“卡”在哪儿
如今,美发卡、就餐卡、健身卡、洗车卡……人们手中的储值会员卡五花八门,预付式消费正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走访中,记者发现,办理预付卡俨然成为许多商家主流的促销手段。在我市很多理发店和餐饮店,商家都会把办卡条件和优惠标注在显眼位置。在城市街头,人们也经常遇到推销健身卡的人员。
由于打着各种优惠旗号,很多消费者往往架不住商家的推销,很痛快地办理了预付卡。预付式消费受热捧,背后是“双赢”的商业逻辑。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有优惠,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节省开支,体验更好。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不仅锁定了客源,而且能迅速回笼资金,便于扩大规模。“我们办预付卡主要是能有稳定客源,顾客办了卡,就能成为店里长久的消费者。我们让出的不过是一部分利润。”1月5日,在黄河大街北段经营一家蛋糕房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而且,预付卡可以短时间内给商家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今,商家开店的成本一般都要好几十万元,很多人都是负债开店。如果仅靠每天的销售额来弥补开店成本,时间拖得太长了。而办理预付卡,可以让商家快速回款。”刘先生说,即使一张卡充值200元,上百人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减轻商家开店的成本压力。
但现实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经营者违规办卡、无预警闭店、拒绝开具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挽回损失难、维权难度大等成为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
提起这种预付式消费,家住嘉泰新城小区的周女士非常郁闷。去年夏天,小区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突然关门,而她在该店关门前一个星期,刚刚在会员卡里充值了200元。“商家说充卡有优惠,充100送20、充200送50什么的,我就充了200元,结果只买了几串炸串,剩下的钱就‘打水漂’了。”1月4日,周女士说。尽管在办卡时留了手机号码,她却没有收到关于停业退卡的任何通知,现在也联系不上店主。
人们对生活便捷的追求以及经营者对预付卡优惠的承诺,使消费者存有侥幸心理,容易忽视消费风险的存在。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时便宜,就掉进了预付式消费的陷阱。对消费者而言,此类预付式消费纠纷的维权成本高,且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困境,加上“职业闭店人”的出现,大多数人不愿为此花费时间、精力,往往选择放弃维权,导致部分不法商家有恃无恐。
规范预付式消费需多管齐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消费者尽管没有遇到无预警闭店的事情,但使用预付卡的消费者还是遇到一些烦心事:一些商家以各种优惠诱导消费者办卡,在办卡之前经营者将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说得天花乱坠,一旦办卡,商家提供的服务就大打折扣;以让利的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办卡,当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经营者趁机向消费者推销一些质价不符的产品,巧立名目收取各种额外费用;以大幅度优惠的方式来引导消费者购买消费卡,但实际上消费者持卡消费的金额比商家在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团购套餐还要高,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
随着预付式消费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费纠纷也成了“老大难”问题,是当前消费维权的痛点和难点。去年上半年,中消协发布了《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报告》认为,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虽然预付式消费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但在国家层面只有一部规章——《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部2012年施行的国家级规范性文件仅涉及“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3个行业的预付卡消费,对其他近年来兴起的预付卡消费行业并未覆盖。
在我市,相关部门曾多次发布预付式消费的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风险。消费者在消费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盲目办理预付式消费卡。如果一定要办理,也需小心谨慎:一要查验商家是否具备经营主体资格,核对企业名称与宣传资料所标注的企业名称是否一致,而且要观察了解商家宣传内容与店内设施及人员服务是否相当;二要认真查证商家的经营资质情况,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技术强大、设备精良、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商家,降低消费风险;三是尽量选择时间短、金额小的卡种;四要与经营者签订详细的书面合同,对服务内容、标准、期限等作出明确的约定;五是一定不要忘记索要发票,保留相关协议,以便纠纷发生时提供证据;六是在发生纠纷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一旦发现商家涉嫌骗取预付款、恶意卷款“跑路”等违法行为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也提醒市民朋友,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预付卡,不要被商家的推销让利、低折扣等口头宣传所诱惑。同时,一次性预存金额不宜过大,应选择金额较小、期限较短的预付卡消费,并尽快在约定期限内消费。
面对日益增多的预付式消费领域纠纷,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多地出台相关法规,对单用途预付卡进行管理,为预付卡消费问题套上法律“紧箍咒”。北京等地出台的预付卡管理办法重点从保护消费者的视角对条款进行了优化。比如,设置了办卡冷静期;商家不得制定“霸王条款”;尚未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商家也应计价一次性退余额等。除了加快预付式消费立法外,强化监管主体也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明晰权责,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监管机制,推进监管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