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开封网评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刘晓玉 发布时间:2024-12-27 10:55:09

内容摘要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坚定的文化自我是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为稳固和最为内核的价值承载。新时代,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要求,首先应落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具有重大意义。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坚定的文化自我是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为稳固和最为内核的价值承载。新时代,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要求,首先应落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体性文化的根本价值内核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的主体性文化,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内核。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主体性归根到底体现为人的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义文化也旨在引导和实现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全面复归,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统一与人性善的彰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的理想,也是人类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理想”。长期来看,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文化主体性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引领和践行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高价值凝结,以教育、培养、塑造符合民族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为实践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全社会广泛践行的过程中,其自身也伴随着时代物质发展与精神富足的不断进步而被涵养与充盈,并随之做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与社会前进方向的内涵表征与合理表达,这一过程正是作为社会的文化主体性与人的文化主体性双向共塑与巩固提升的过程。在具体效果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中彰显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其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发挥中华文化核心精神与价值体系的引领、凝聚、塑造、辐射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享等更高阶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念,并通过倡导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化解东西方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以“文明交融论”超越“文明冲突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价值依凭与道义力量,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中进一步展现大国风范、赢得普遍尊重。而此文明价值观的中国本源与中国实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价值体系统合一体,通过浸润、涵养、引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与道德风尚,不断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一系列有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心理认同与行动自觉,而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文化自信自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史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从古及今,一脉相续的文化道统就是生生不灭的人文精神。也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动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起者、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大旗,并在自身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百年之际,在面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主张。就核心价值观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面对这丰厚且深邃的文化宝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其中彰显的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治国理政、道德教化、涵养心性、护佑自然的智慧与经验,我辈没有理由不去传承、弘扬,没有理由不去光大、推广。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提炼和概括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并通过挖掘、阐释、发扬其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契合性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力。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与方向 

要加强共产党人的政德修养。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缔造者,责无旁贷地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价值示范者与引领者。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示范性,当然也是为了进一步纯洁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政治命题。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正所谓“下之事上也,不从其令,而从其行”。社会道德建设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政党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社会治理中的道德治理方式在中华民族注重道德教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一直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更被视为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社会历史尽管在发展,但是道德教化的根本法则始终不变,所谓“上行下效”的道德律就是表明执政党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的公信力,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而言的引领力在于自身政党成员的政德修养水平。 

要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养。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具体的操作,一定要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为条件、为落脚点”,中华美德体系的重要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讲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这是继2010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时代延续与发展,新时代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实现举措和发展方向。2015年党中央专门成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旨在发扬中华文化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发挥榜样力量的道德教化与示范作用。像这几年涌现和表彰的张桂梅、张富清、张定宇等道德模范,他们的动人事迹起到了提升全社会崇德向善价值共识和道德境界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未来,“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落实好这一时代课题首先要从注重家庭教育着手。“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通过建设书香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来培养润化青少年,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与家庭教育相呼应的学校教育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阵地的作用。在现行国民教育体系下,我们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论断,选拔那些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高超的人才担任思政课老师,通过既生动又理性、既讲历史又讲现实,既走出课堂面向祖国大地,又站好讲堂立足书本的方式,开展德育、美育、体育、智育、劳育教育,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境界。 

(作者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