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对待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这一话题,成为我们的思考。
如何传承好这一非遗文化?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拜年、闹花灯、逛庙会等。但现实中,有的地方、有的家庭,传统的春节习俗有部分已经不实行、不流行了,有的淡忘、健忘了,有的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春节习俗甚至不懂、不知道。蓦然回首间,才发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还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把这一习俗传承下去、传承好,而不是让其某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逐渐成为渐渐消失的风景。当然,有的地方仍非常重视春节习俗,比如浙江浦江冯村村民春节舞板凳龙的视频,就充实于这次春节申遗宣传片,为申遗立了一功。
如何进一步研究好春节文化?春节大家都在过,习以为常,于是就会出现单个地域对春节文化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这次国家出手申遗,而且成功,接下去国家应该也会有相应的对春节文化研究积累的要求。对于春节研究,基层不能再熟视无睹、见多不怪。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语,同样是过春节,各个地方还是有区别的,要过出特色,相应的研究也要书写特质。春节本来就不是普通的节日,在成为人类非遗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记录、研究春节这一习俗,需要拿出精彩、满意的答卷。
如何创新性发展春节文化?以前,数亿人春节回家是习俗;如今,有部分家庭成员逆向而行看望在外地工作的亲人就是新变化、新习俗。以前,守岁一般都是在家里的;如今,守岁可以在外出旅游的途中。如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春节文化,如何继续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为春节最广泛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不断增强春节非遗的传承活力,值得我们思考、探究。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古俗,无论是春节传统文化熏陶还是传承、创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实行智能采集,提高春节非遗数字化采集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效率;通过举办活动及传播策略,增强春节非遗对年轻一代、对外国友人的吸引力及影响力。春节的大众化、全民化,更需要运用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进行展示、普及,打造更多沉浸式文旅新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技术出新出彩。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弘扬和谐、和平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增进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去年第78届联大还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仿效过起了春节。每年的春节,每个人都是节日的参与者,都是节日有机整体的神经末梢与自然触须。希望接下来的中国春节,能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精彩的呈现,能让大家浸润更浓重的爱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