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已过,天气渐寒,作为御寒保暖必备的羽绒服、羽绒被开始成为热销品。然而,市场上劣质羽绒制品的畅销则令人多了几许担忧。
据日前央视《财经调查》报道,部分“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被部分直播间里主播吹得天花乱坠,不仅物美价廉、保暖效果出类拔萃,各种检测报告也是齐全的羽绒被,竟然是“飞丝”填充。而所谓的“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劣质羽绒制品不仅流向消费者手中,也会流向酒店、民宿等场所。更可气的是,一些儿童羽绒服也使用“飞丝”填充,甚至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前不久,浙江湖州织里警方在查处的一起案件中,发现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羽绒绒子含量基本为0%。
“羽绒服里没羽绒”,在寒冬里无疑让人身寒心更寒。所幸,媒体曝光后,当地监管部门及时跟进,联合属地公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已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并表示将持续对全市家纺经营主体进行排查,依法严厉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羽绒服里没羽绒”,罪魁祸首自然是不良商家。他们对自己的违规行为心知肚明,但在利益驱使下,不仅以“丝”代“绒”、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完全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还绞尽脑汁躲避监管,比如,成批采购标明绒子含量的检验检测报告、羽绒充气标,证明其真实性;为了防止消费者发现“破绽”,在被子中会留有一格填充羽绒给消费者看;比如,在监管严的地方就发好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的。为降低成本、牟取暴利,这些厂商丧失了诚信经营的底线,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当为其违法行为付出严重代价。
“羽绒服里没羽绒”,监管不力毋庸置疑。据了解,在家纺市场,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甚至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何监管部门只有等到媒体曝光才去严格执法、查处?于监管部门来说,事前监管总好过事后被动。从原料生产端以次充好,到线上线下销售端知假售假,这些假冒伪劣的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如此被公然销售,无论黑心商家如何狡猾,但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切实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常态化、长效化对产业进行全链条监管,重拳打击利欲熏心、肆意妄为的商家,是相关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消费者的期待。
“羽绒服里没羽绒”,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为假冒伪劣买单。虽然直播间里主播们的叫卖激情四溢、看起来真诚无比,甚至有检测报告和相关材料为证,但仅仅就价格一项,难免就会让人产生疑问。“不用998,不用198!”“羽绒服只要89!”如此低价的羽绒服能靠谱吗?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经常购物的人们,对市场上正规厂家、知名品牌羽绒服的价格应该也略知一二,面对直播间里的低价羽绒服,其含绒量、质量等都需要考虑。据了解,这种由鸭、鹅毛的边角废料粉碎以后形成的“飞丝”,其填充的羽绒服不仅不保暖,而且由于缺乏高温消毒等程序,还有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潜藏致病危险。对于吃穿用度这些生活必需品,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只图便宜而给自己留下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