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转眼间,距离2024年结束仅剩一个多月。一些上班族表示,今年年假还没休呢!对于带薪休假,不少打工人忧虑重重,产生“不敢休”“不好意思休”等心理,“请假在心口难开”成为不少职场人的“隐痛”。
如何落实年休假?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休假成了难以启齿的事情
“老板都不休假,打工人咋敢请假?”“一想到要请假,我就张不开嘴。”……受求职不易、“加班文化”盛行等因素影响,一些职场人对带薪休假忧虑重重,产生“不敢休”“不好意思休”等心理。
“这几个月,除了生病,没有一个同事休假。要不是明天订婚,我也不好意思请假。”11月15日,尉氏县25岁的张彦龙说。张彦龙在郑州一家工程建筑公司就职,经常到省内各地出差。“从2023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濮阳一个项目工地工作。别说回老家看父母了,平时离开工地都要向领导申请。”张彦龙说。
“干销售这一行,就别想着休假了。如果没有业绩,那就天天在家歇着吧。”市民马女士是我市一家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人员。今年夏天,她休了年假,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但整个休假过程十分“坎坷”,不仅假难请,游玩途中电话还响个不停。“人不在售楼部,工作还背在身上。客户来电咨询,我怕怠慢了人家,损失一单生意。客户要求看房,我只能一次次请同事帮忙。”马女士说,那次休假,她既没玩好也没干好。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应当享受带薪年休假。除年休假以外,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还有法定节假日,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的婚假、生育假、育儿假等带薪休假安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上班族能享受到法定年假,少部分行业及中小企业的员工请起假来颇为费劲。“我们公司加上老板一共4个人,有时候忙起来连周末都不能休息,更别说带薪休假了。”市民周女士在我市一家图文设计制作企业工作,每周休息一天。聊起休假,一些中小型私企员工表示,他们的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某个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就有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行,请假容易导致丢工作。此外,一些人认为,不要求休假的员工被视为好员工,会受到企业负责人的褒奖。
休假有利于拉动内需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这已不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2008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根据《条例》,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有5天年休假;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有10天年休假;工作已满20年的,有15天年休假。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
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休假有利于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拉动内需,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鼓励带薪休假,一直被视为刺激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休假制度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增加年休假天数和实行双休制度能促进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增长。
现实生活中,对一些上班族来说,带薪休假仍是纸面上的权利。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迫于经营压力和带薪休假所产生的人力成本,一般消极对待;另一方面,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带薪休假权利难落实情况下的多种救济渠道,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劳动者无心寻求帮助。所以,双方心照不宣地达成“妥协”。
很多上班族的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全勤奖等组成,休假意味着当月收入减少,这导致他们不愿休假。“我做销售,底薪很低,主要拿提成。带薪休假的‘薪’指底薪,我哪敢休假?”在金明大道北段一家4S店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的刘先生说。在我市一家舞蹈教学机构工作的李女士说:“我底薪很低,主要挣课时费,休假了没啥收入,还不如不休。”
如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有人担心耽误个人发展,不敢休假;有人看到领导和同事埋头苦干,不好意思请假;有人任务繁重,怕休假增加同事的工作量;还有的人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休假的余地……这些都是深藏在职场人心中的休假顾虑。
合理的休假能让上班族放松身心,为后续工作积蓄更充沛的能量。对用人单位而言,一味搞疲劳战术、随意剥夺劳动者休息的权利,不仅违法,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此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还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
如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企业经营者要从长远经营考虑,尊重员工、善待员工,把带薪休假当作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主张自身权益,前提是社会舆论和法律环境的支持。职场人不敢、不愿休假的心理与我国没有硬性规定有关。虽然带薪休假是一种法定权利,但企业、单位若不执行也不会有损失,员工如果因为休假遭到老板针对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相关部门要改变以倡导为主的倾向,强化监督,对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企业、单位进行常态化检查,适当提高行政处罚标准,督促企业和单位从重视工作时长向重视工作效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