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强化“六大思维”
注重运用科学思维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强化“六大思维”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孟轲 发布时间:2024-11-15 11:13:17

注重运用科学思维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仔细审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部署,可以看到,其本身内在就蕴含着十分深刻而又丰富的科学思维,集中体现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全球思维。新时代,只有不断强化这“六大思维”,才能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向深入,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顺利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改革目标。

一、强化战略思维,扎实做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科学谋划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前进方向,对事关根本、全局、长远性重大问题作出分析研判、谋划决策的思维方式。用战略思维把握全局,就是要学会从长远看当前、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致力于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努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战略思维的实质,是战略的整体观、全局观,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战略思维,就要扎实做好其整体的科学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和科学谋划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一直在不断推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文化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同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诸多文件出台,为文化改革发展“摆兵布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四个层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强劲有力的改革动能,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

尽管如此,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来说,仍然需要进一步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坚持着眼全局看问题、着眼长远想问题,统筹“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自觉地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推进,牢牢掌握和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切实找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明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对策、分解战略任务、规划实施路径,从而能够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劲有力的改革动能,提供强大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冷静观察、谋定后动,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做好“固本强基”“选人育人”等前瞻性基础性工作。

二、强化历史思维,科学汲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所谓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开创未来,透视历史过往以理出经验教训,进而以之洞察发展规律、把稳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咨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个人来说,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必将终身受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始终坚持历史思维,则是其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强大思想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历史思维,就要科学汲取其相关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释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时明确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一是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史观,以历史眼光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找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方位,正确把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前进方向,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工作。二是坚定历史自信,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百余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感悟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三是找准时代方位,深刻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一环的使命定位,深刻把握文化繁荣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以先行者姿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大场景中谋划推进,以推动实现文化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三、强化创新思维,充分激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创造活力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创新思维,就是不断与时俱进、知难而进、推陈出新,善于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开新局的思维方式。当今时代,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则极有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只有秉持创新思维,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才能以更多的原创成果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和困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新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思维,就要充分激发其主体的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释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体来说,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观念创新,营造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确对待创新过程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把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等手段,推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创作出大批贴近人民生活和实际的艺术精品,进而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生活中的首创活力。三要将人才作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营造文化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文化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文化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文化人才,促使文化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技能水平,不断形成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化人才队伍,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系统思维,着力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完整体系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曰: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所谓系统思维,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协调协作,善于以“十个指头弹钢琴”来思考谋划各项工作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同志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既涵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明创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治理与国际传播等诸多要素,又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权力运行机制和规范、管理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既有纵向的问题,也有横向的问题,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更加需要坚持和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与局部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系统思维,就要着力完善其完整的组织体系。一要正确认识完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组织体系的必要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撑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就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完整组织体系。二要注重协同耦合,在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整体布局的同时,不断完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明创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治理与国际传播等诸多层面和领域改革的组织体系,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推动实现文化体制机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和相互耦合,确保系统整体的有效运行和效益最大化。三要坚持上下结合、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稳定,在坚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最先一公里”的同时,注重自下而上、基层落地“最后一公里”,不断开创和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五、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法制规范 

古人云: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所谓法治思维,就是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用法治手段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在宪法和法律之下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思维方式。坚持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这就必然要求坚持和运用法治思维,确保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并始终有严格的法制规范,避免过往改革的法律依据性不足、政策随意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降低改革效率、损害改革权威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法治思维,就要严格遵循其内在的法制规范。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遵守法制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规范,而不是盲从各种教条或者搬外国理论,从而使改革更加严肃,具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另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法治精神,在严格遵循各种法律规范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索和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制度化体系,确保改革过程始终在法律约束下运行、在制度笼子里行使权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诸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在保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适当兼顾市场属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既要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又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六、强化全球思维,深刻彰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国智慧 

古人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又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所谓全球思维,是指以全球为视野,从全球角度出发,关注全球性问题,尊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寻求全球合作和共赢的思维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内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树立和强化全球思维,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和适应全球化的世界,拓展文化视野和思路,尊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全球思维,就要深刻彰显其独特的中国智慧。从本质范围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制度属性,似乎仅仅局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体制和机制变革,但由于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和多样化,因而有部分内容必然涉及和涵盖全球领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全球思维,自觉地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深刻彰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国智慧。诸如,聚焦网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聚焦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加强国际网络治理合作,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等。尤其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方面,着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百年历程与经验研究(1921—2021)”(项目编号:20&ZD009)、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推进方略与河南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3-WHZD-03)之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