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有一种放假叫回家看看 这个假期,你回家吗?
有一种心情叫思乡,有一种期盼叫回家,谁不想常回家看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尤其是对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回家看看更是奢望。
有一种放假叫回家看看 这个假期,你回家吗?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9-26 08:20:35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有一种心情叫思乡,有一种期盼叫回家,谁不想常回家看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尤其是对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回家看看更是奢望。

身处外地的游子多久回家看望父母一次?国庆假期是返乡探亲的好时机。这个假期,你回家吗?

父母:期盼孩子常回家

“我天天都想让孩子回来,可是他们工作忙啊!”9月23日一大早,家住汉兴路一小区的市民张成山就到小区保安室和保安、邻居聊天。“家里就我一个人,屋子里空荡荡的,还不如在这儿和邻居们聊天呢!”张成山无奈地说。

张成山今年70岁,儿子在江苏宿迁安了家,女儿远嫁到湖南衡阳。老伴儿去世后,张成山在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然后返回开封独居。“儿子离我相对近点,一年能回来几趟。但每次时间都不长,就像走亲戚一样,他匆匆忙忙地来,又匆匆忙忙地走。闺女一年只回来一次,我心里太难受了。”张成山有些伤感地说。“人老了,心事就多了,总希望子女陪在身边。我现在吃穿不愁,只盼孩子常回家看看。不过,他们各自都有工作、家庭,加上路途远,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张成山期盼儿女回家的心情溢于言表。

亲情,是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但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更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将是对亲情的又一次考验。

“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父母的心声。”今年68岁的市民赵鹏举说,每次听到这首歌,他和老伴儿心里就感觉酸酸的,盼望子女回家成为他们老两口的日常。赵鹏举说,孩子小的时候盼望他快点长大,孩子长大了却将老人放在一边,儿子在南京成家立业后很少回开封,他希望儿子每年都回来几次,但儿子总以各种理由拒绝。“前几天和儿子聊天,得知他们一家国庆假期准备回开封,我们老两口这几晚都没休息好,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是商量给他们做点什么好吃的。”赵鹏举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和老伴儿不需要孩子帮他们养老,只盼孩子经常回家陪陪他们。 

随着年纪增大,在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老年人的心理也越来越脆弱,成为“老小孩”的他们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大,需要子女给予精神慰藉。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空巢老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孤独、寂寞、缺少心理慰藉,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他们的心也是空荡荡的。很多空巢老人不能及时与子女沟通,得不到情感慰藉,容易感到沮丧、导致抑郁,甚至产生放弃生活的念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常回家看看”和“陪父母聊天”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愿,他们将儿女回家探望视作最珍贵的礼物、最幸福的时刻。老人们纷纷表示,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慰藉,子女抽出时间陪他们聊聊天、吃顿饭比什么都好。

子女:返乡探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秋假期较短,很多异乡游子未能返乡探亲。国庆假期临近,我市即将迎来“返乡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国庆长假,一些游子放弃游山玩水,准备登上归家的列车。 

“中秋假期太短,只能‘望月兴叹’。国庆长假再不回家看望父母,这个假期肯定过不踏实。”9月23日下午,在杭州工作的陈彦君通过微信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好不容易“抢”到的返汴火车票。 

因为工作和距离的原因,陈彦君回家的次数并不多。“有时候一年一次,最多一年两次。”陈彦君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亲情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家的依恋也越来越深厚。“现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想多陪陪家人。”陈彦君说,刚参加工作时,春节也不想回家,他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后来,陈彦君慢慢发现,自己最牵挂的是父母。“每次回家,我都觉得父母的白发又多了一些、皱纹又多了几条,心里酸酸的,觉得自己对亲人的亏欠太多了。”陈彦君说。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更为突出。很多在外地工作、安家的人,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因为工作需要和生活压力,我只能在春节、国庆长假回家探亲,常回家看看更是一种奢望,但我会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在我市一家化工企业工作的吴媛媛说,她的老家在山西,能否常回家看看不仅要结合实际,还要看工作性质。 

记者调查发现,假期太短、单位加班、车票难买、花费较高等是许多人无法回家探望老人的原因。而假难请也成为常回家看看的“拦路虎”。在郑州工作的开封人李绍龙说,他工作4年,未享受过一次带薪休假,多次想带父母出去旅游都未能成行。 

虽然平时很难回家探亲,但大家都认为,不论多忙都应抽出时间看望父母,这不仅能给孤独的老人一些心理慰藉,也是子女的义务。 

“追求事业和孝顺父母并不矛盾,尽孝要趁早。”在武汉工作的张鑫慧说,她决定国庆假期驾车回开封。前段时间,从亲戚口中得知父亲一个人生活很孤独后,张鑫慧伤心地哭了很长时间。从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张鑫慧留在了当地,由于工作繁忙,她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几天。独自生活的父亲想她时,只能通过电话嘘寒问暖。“我姑姑告诉我,父亲每天上午都一个人到金明广场散步、看别人下象棋,直到中午才回家。午休后,他会再次出门转转,然后回家简单做点晚饭。之所以每天都要出门,是因为他觉得家里太冷清了。”9月24日下午,远在武汉的张鑫慧伤感地说。

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现实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子女不仅要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 

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这一规定被网友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入法”,体现了我国对老年人的重视,引导人们不要忽视“留守父母”这一特殊群体。尽管社会各界都认为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子女不是因为不想回家,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工作任务重让他们想回不敢回外,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也让他们想回却“回不起”。 

其实,早在2008年,国家就给出了利好政策。《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细化量化休假天数、补偿情形等内容,让职工的休假权利变得更为具体和可行。但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少地方和单位打折扣。面对年假难休的现实窘境,不少“打工人”只能苦笑了之。 

如果能有相关政策或制度从回家的时间、工资待遇上作保障,把常回家看看当成全社会的事,用政策和制度对用人单位、子女进行约束,那么,常回家看看势必会让全社会的儿女们接受,相关法律法规也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实施。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