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党员干部不能说“模糊语”
​“模糊语”是一种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党员干部不能说“模糊语”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冯竹 发布时间:2024-09-13 10:41:15

“模糊语”是一种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我们在工作中,应该说是经常见到模糊词语。比如,群众到政府机关了解政策,大多数干部都能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但是,也有少数干部怕说错话,即便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也习惯性地说“可能”“大致”“应该”这些不精准的话。面对群众的询问,把本来应该精准回答的模糊表述,事实上是一种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降低的是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又比如,一些同志签署意见时,喜欢用“基本属实”“原则同意”。基本属实是属实了多少?不明确。原则同意是指还有一些不满意,但主要内容赞同,并持保留意见。也就是还有一些不同意,但哪些不同意并没有说。像这样的模糊语,还有很多。 

按理说,使用模糊语的同志也是知道自己说的是不准确的,为何还要这样呢?梳理起来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明哲保身。有些同志认为如果自己说的或者批示的以后出了问题,使用模糊语就有回旋的余地,表示自己并不是那个意思,是别人理解上有偏差。二是收放自如。有些工作明明没有开展或者正在开展,但是为了表现,在回答上级询问工作开展情况时却说“基本完成 ”“基本实现”。他们认为这样回答可进可退:所谓“进”,是指认真落实了上级安排部署;所谓“退”,是指如果被上级发现工作有些不足,自己说的也是“基本”,而不是“完全”,承认工作不严谨就能解决问题。 

说模糊语说到底是为了自己。普通人如此,尚且不能做好人、办好事,党员干部如此,更不能为民办实事。不说模糊语,应该成为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工作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责任心,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做到业务熟悉、精通,面对群众的提问能对答如流。其次,要建立自信心。一些干部怕说错话,怕被问责、受处分,是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也是为自己考虑得太多、为群众考虑得太少的表现。只有在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提升工作能力,才能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换取成功,赢得自信。最后,要提高准确性。党员干部在安排工作时,应该说明具体的方法、步骤、措施,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