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一轴贯古今
7月底,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轴贯古今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9-03 08:00:18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7月底,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开封,也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中轴线。经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奇观世所罕见,地下叠压着每个时期的中轴线出现重合迹象。开封的中轴线展现了开封这座历史名城的景观、功能与发展,既是古都的“脊梁”,也是城市“主动脉”,向人们讲述着开封流淌于历史长河中、深藏于土地下的辉煌。

DJI_0590(4964691)-20230807164059.JPG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新时代,我们要让历经千载的中轴线绽放新韵,让千年弦歌谱写新章,在赓续历史文脉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轴线,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浓缩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世界城市规划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进文化自信。

开封的城市中轴线千年未变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故宫、天安门、景山、天坛等,北京最重要的建筑几乎全在这条轴线上。平衡对称、结构整肃的格局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秩序、平衡的追求,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蕴藏其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规划设计、文物腾退、街区整修,到专门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一点一滴,多维发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也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记忆。 

在开封,也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中轴线。开封的城垣格局历经战国魏大梁城,在唐汴州城时期基本形成,一千多年来城市格局和中轴线始终未变,古城风貌尤为彰显。不同时代的文化遗产在开封都城层层叠压、道道环绕,多元城市文脉延续未断,各种文化遗产富集、重大历史事件多发,城墙围合的1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保存了自唐代以来城址的完整序列、大量传统街巷、历史建筑以及众多遗址等历史文化信息,是古城开封文化遗产的重要集聚区和展示区。 

开封人常开玩笑说,如果一位宋朝人穿越到今天,那么他肯定不会迷路,因为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这座城市,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不变的中轴线,它如同守护者一般,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和开封这座古都拥有多个名称一样,中轴线在历史上也有多个名字,唐代称署前大街,五代时期称为御路,北宋称御街,明代叫周府前大街,清代自南至北分别称南门大街、县角、行宫角,民国时期始称中山路。 

DJI_0582(4964667)-20230807164048.JPG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这条中轴线的北端,是著名的龙亭。龙亭公园内的古建筑,有史可据的可上溯到唐德宗在位时所建的永平军节度使治所——藩镇衙署。之后,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建为皇宫。北宋时的皇城(包括皇宫)亦在此,称之为大内。龙亭是开封历史的见证者,古都中轴线上的坐标。 

向南走,就来到宋都御街。这是中轴线上的一条通关大道,两侧楼阁、店铺鳞次栉比。漫步御街,仿佛一步跨进历史,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再向南,中轴线东侧坐落着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徐府街85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的遗址上聚资修建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开封中轴线的南端,就是著名的大南门。大南门位于开封南城墙中部偏西,是开封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自唐代建成、金代南移后,至今位置未曾变动。其有力地控制了开封千年中轴线的位置,对城市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这条中轴线上最著名的莫过于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8月31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考古探方内,地面至地下12.5米依次叠压着清、明、元、宋、唐数个朝代的文化层。宋代堤岸、元代陶灶、明清水井杂陈其间。清晰的地层断面,直观地再现了开封民间口口相传的“(开封城)城摞城、路摞路、桥摞桥”,是开封城市中轴线千年传承的铁证。“站在这里,一眼望穿的是一千年,仿佛与古人凝视对话。每个人看到这些,都感到很震撼。”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彭子豪说。 

航拍州桥桥面(9298979)-20240520164307

州桥桥面遗址。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除此之外,州桥东侧勘探出280余米长的汴河故道,河道的走向竟然与北侧今日的自由路平行一致。州桥的发现确认了开封城市中轴线的千年传承,再加上汴河故道、宋金皇宫、城垣、城门、水门,以及大相国寺、铁塔、繁塔、鼓楼等标志性建筑,共同构成了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的平面图,同时也体现了开封古城千百年来的文脉绵延。 

《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出里城朱雀门,再经龙津桥而直达外城的南薰门,绵延10余里,阔200余步。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御街宽约300米,宽度是隋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两倍有余。后来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宽度仅28米。由此可见,北宋东京城的御街可谓中国古都最宽阔的御街,也是最宽阔的城市中轴线,代表着11世纪、12世纪世界城市政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这条中轴线始于唐,历经五代、宋、金、元、明、清1000多年。而州桥亦始建于唐代,宋代重建,明代在宋代的桥基上再次改建。考古发现的宋代桥岸石壁,再次明确印证:千百年来开封城中轴线的位置从未偏移。如今,州桥及汴河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列为“重要运河水工遗存保护”名录,被河南省列入“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名录和河南省“黄河文化九大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州桥遗址全貌(9298991)-20240520164340

州桥及汴河遗址全貌。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实证了开封“城摞城”奇观,让世人看到了一座古城朝代更迭的“年轮”。千百年来,当滔天的黄河水裹挟着千钧泥沙决堤而来,将繁华的开封城悉数埋没后,不久,不屈的人们又在原址建起一座依旧繁华的都市。如此反复,开封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屡淹屡建的一个奇迹。6座古城叠压,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开封千年未变的中轴线令开封人为之骄傲,它还展现了开封人民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发扬光大。

解码中轴线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轴线文化是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弘扬中轴线文化,对于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轴线文化,是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轴线’。”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韩鹏介绍说,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就有紫薇垣(宫室)、太微垣(政府)、天市垣(民市)“三垣城”“天之中”等自然星座理念,并由此形成初期的中轴线文化思想。到了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石申所著的《石氏星经》中形成了系统理论体系。到了北宋时期,进一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重城”“地之中”“中轴线”都城建设的稳定规制,并被此后历代都城所继承。 

DJI_0586(4964661)-20230807164045.JPG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很多学者曾言,北宋东京城在都城营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这是因为,北宋东京开放式街道的布局特点,打破了隋唐长安、洛阳的棋盘格街道布局及封闭的“里坊制”规划,成为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商业繁荣的“街巷制”都城,标志着古代城市由前期封闭型向后期开放型的转化。而北宋东京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园囿兴建、井字道路的城市布局对后世都城规划设计影响巨大,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都受其影响。 

据《金史》记载,公元1153年,金正式迁中都于大兴府之前,完颜亮“遣画工写京师(指开封)宫室制度,阔狭修补,尽以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修之”。金人依汴京(开封)的都城建制,建成了巍峨雄壮的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规建了南起丰宜门经大安殿到北部拱辰门的中轴线。由此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金中都甚至将汴梁艮岳上的太湖石搬运走,用来建造宫殿的园林。元大都则继承发展了宋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三重方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在北京,中国中轴线文化历经元、明、清、民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 

微信截图_20240711083806

韩鹏说,三重城、中轴线文化首现于5000年前的杭州良渚文化、理论形成于战国魏国大梁的三垣星经文化、完成于北宋都城的规划建设、继承于金元明清时期北京都城规制,体现着中华都城理念和创建的核心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发展历史,不是某个地域所能独立完成的。没有杭州良渚三垣城文化之源,就没有古都文化之本源;没有战国大梁、北宋开封都城规制的理论完善与建都实践,就没有中轴线文化继承之凭借;没有北京历经金、元、明、清诸代的继承和效仿,就没有中轴线文化的千年遗存。杭州、开封、北京都是都城规制理论创建、发展完善、继承保护三个阶段完整体系的象征。 

微信截图_20240711083815

韩鹏告诉记者,开封中轴线向北部黄河延伸的两翼之地,正是史载黄帝出生、与嫘祖成婚的魏国青丘玄池、大梁中央宫室和浚仪岳台“天地之中”;世界城市史上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层层相隔数米,但中轴线始终不变,如天造地设一般。不同朝代“城摞城”摞出来的中轴线,在中国、世界古都历史上更具震撼力。

如何赓续千载历史文脉

如果说中轴线是一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文脉,那守护好城市中轴线也是一座城市、每一个人的职责。它见证了城市价值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来路,照亮了去处。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应保尽保”、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划定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区,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依法保护,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积极实践探索。 

登城墙游开封 李浩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双创双修、三位一体、四态融合、五个全域”理念,编制了《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为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落实各项战略要求和发展目标,开封将城墙合围的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划定“四厢二十坊”,坚持“小式建筑、限高十五、灰色基调、宋风宋韵”风貌管控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修补、保留、更新”四类实施措施,有效指导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准确落实各项保护修缮要求,高质量推进古城建设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积极保护的策略,在坚持“立法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立体保护”实践。宋都古城重点围绕城墙、古运河水系、中轴线三条主线,谋划五大工程,推动各项保护修缮工程。老城区杜绝大拆大建,实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一体推进,采取织补式、针灸式、绣花式的保护修缮手段守护历史文脉,保留街巷肌理。 

07648c41d59781184904320409ecd4e

“开封在中轴线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不可或缺。”9月1日,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宋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宋泳认为,八朝古都开封,拥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城市的典型代表。北宋把东京城的中轴线,即子午线作为国家、中央的子午线,又将其与规划、设计、建筑合而为一,以体现国家坚持社会和合、抱一守中、江山一统文化理念。东京城的皇宫、内城、外城“三重”规制格局和世界城市唯一不变的中轴线定位,也是金、元、明、清诸代建都规制继承、效仿的典范。 

“开封的中轴线,宛如一根历史的纽带,自古未曾改变。在这条中轴线上,世代政权更迭,但无论新朝代如何兴建新城,都只是在这条线上徐徐拓展。层层叠叠的城池,仿佛是古老的卷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记录着开封城的辉煌历史。”宋泳介绍说,千百年来,开封城市中轴线始终处于开封的核心地位,重要文化建筑、旅游景区、道路广场,大多有序地排列在中轴线之上或对称分布在两翼近地,形成了独具开封历史文化特色的空间韵律与建筑亮点。中轴线两翼的街巷胡同,彼此相向布局,保持着特有的古街风貌和文脉肌理,使整个城市东西大致保持在对称状态,展示着上古以来开封作为中土、地中、中原、中州和“声震天中”文化的超然气度,独具中国“三垣城”“天地之中”“中央之国”传统文化特色。 

落日余晖映古城(3743506)-20220517074646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宋泳建议,我市应组织专业力量,对中轴线沿线及两翼、地上地下的文化、文物资源进一步开展勘察、调查和梳理,深入研究、论证和阐释传统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制定开封传统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尽快将其纳入开封核心功能区规划之中,统筹实施古都名城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切实改善开封传统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和古都名城景观风貌。要加大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和扩大传统中轴线的保护范围,将传统中轴线两翼的历史河湖水系、井字形道路网骨架和历史街巷格局、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群、东鼓楼西钟楼、皇家寺院、省府行政遗址、历史商业街区,以及传统中轴线两翼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城市天际线、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均纳入开封传统中轴线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范围。 

采访中,很多市民也纷纷建议,我市应进一步梳理中轴线沿线及两翼、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做好中轴线周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做好遗址考古勘探和保护基础上的环境整治工作,让开封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现,赓续千载历史文脉。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