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文博热”何以一燃再燃
暑假来临,去博物馆逛一逛成为各地人们休闲、学习的好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探索博物馆的奥秘。国内不少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就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参观热潮。不夸张地说,“文博热”不仅是一种经济热点,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文博热”何以一燃再燃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7-02 08:41:58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暑假来临,去博物馆逛一逛成为各地人们休闲、学习的好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探索博物馆的奥秘。国内不少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就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参观热潮。不夸张地说,“文博热”不仅是一种经济热点,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不断攀升的热度,折射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公众可以增长见识、启发思考、涵养文化情怀。对于开封这样的文博大市而言,应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有潜力的场所及产品,提供更为丰富的“打卡”可选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和购买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 

过去显得有些高冷的博物馆,近年来持续“走红”。大隐隐于市的“国宝”们,正在被慢慢发现。“文博热”的背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人们精神需求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表现,也是文创产品不断“出圈”带来的新一轮消费热点。

“文博热”成为文化现象

定闹钟抢门票,场馆入口处排成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每到节假日,国内不少博物馆成了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出现一票难求的参观热潮。 

近年来,人们经常能在开封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限流公告”。“限流”的主要原因是“当日的预约观众已达上限”。开封博物馆的“限流公告”,也是国内当下“文博热”的一个缩影。如今,“文博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方式,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自古以来,“知”与“行”都是学习领域的重要话题。行,既是实践,也有亲历感受之意。博物馆研学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窗口,不断推动着文物活化利用,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正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博物馆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和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与认同不断强化,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日趋深厚,对博物馆这一保护和传承文明的殿堂自然非常向往。特别是在年轻人这一群体中,“文博热”更是持续升温。 

如今,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博物馆就像一本翻不完的书。许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就是给自己来一次心灵上的‘充电’。”6月27日下午,在我市一所高校就读的赵恬懿和同学相约来到开封博物馆参观。她说,在博物馆,既能汲取知识的滋养,又能遇见心灵的共鸣者。有的参观者还会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与历史文物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一群学生在开封博物馆内屏幕前了解文物知识(9983997)-20240702083739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每到假期,不少父母和孩子选择一起参观博物馆,共度亲子时光。在开封博物馆,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他们或在认真观看展品,或在倾听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介绍。如今,国内许多博物馆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环节,营造沉浸式场景,很受孩子们的喜欢,让孩子们在游玩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其实,这波“文博热”并非毫无征兆。在前文中提到,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与日俱增。此外,传统文化的呈现与表达形式也在不断迭代出新,学生群体中强劲而持续的文旅研学风又为“文博热”加了一把火。如今,“逛馆”已融入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围绕文博的话题不断丰富和拓展,频频“出圈”引发共鸣乃至共振;文旅消费动力十足、潜力无限,成为不容小觑的消费增长点。不夸张地说,“文博热”不仅是一种经济热点,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作出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新时代文物工作,推动河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意见》指出,鼓励文创产品开发,搭建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平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和开放运营的支持政策。加强文物保护成果和政策法规宣传,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强化内容建设,打造数字文化符号,推动全媒体传播。《意见》还从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激发博物馆活力、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深化文物交流合作等4个方面,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阐释文物资源、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深入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培育推介文物旅游品牌线路。加大文物环境治理和展示利用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近年来,我市文博机构大力推动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满足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让开封的文化魅力绽放得更加璀璨。

用文创再添把“火”

以前,国内许多文博场馆的文创产品匮乏,最常见的不过是一些介绍本地风土人情的书籍和印有本地风光的明信片,丝毫激不起参观者的购买欲,观众的二次消费水平很低。随着“文博热”的兴起,一些博物馆还发展了丰富的文博创意产业。 

河南博物院创意十足的考古盲盒、山西博物院萌气十足的晋侯鸟尊玩偶、甘肃博物馆憨态可掬的铜奔马玩偶、苏州博物馆“走红”全网的吴王夫差宝剑挂件……近年来,这些既接文气又接地气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引发了新一轮消费热点,让“文博热”一燃再燃。“参观一座博物馆,走进一段历史,带走一份文创”,这样的“套餐”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旅游方式。 

如今,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作为国内博物馆的“第一网红”,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也一直在文创领域积极探索,“现代消费+传统文化”的模式就是借助文创产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很好的尝试。“故宫口红”推出后一夜刷屏,一直被疯抢到断货,这样的现象曾让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故宫还将朝珠和数码产品耳机相结合推出朝珠耳机,以及“十二美人图”挂历、宫廷娃娃、故宫美人面膜等爆款产品,全都是一上市就被疯抢。去年暑期,南京博物院推出10大类共1000余件文创产品,其中南博院藏文物系列笔记本、南博院藏文物系列金属书签等尤其受欢迎。 

一群学生在开封博物馆内屏幕前了解文物知识(9984000)-20240702083839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我市有关部门认识到文创产品对于文旅市场的重要性,已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了“开封礼物”评审认证会,筛选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文创产品陆续投入生产。近年来,开封博物馆的“开博护照”则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追捧的“网红”。“开博护照”作为博物馆的特色文创产品, 集展馆、文物、非遗、文创于一体,特别受年轻人欢迎。一经推出,游客争相体验打卡、加盖印有精美文物元素的小图章,共同感受穿越千年的文物魅力。 

在河南,河南博物院从2019年开始专门成立文创办,建设智库平台,积极打通授权、生产、销售等各个营销环节。短短几年,该院推出数百款文创产品,最火的无疑是“考古盲盒”,一上线就受到网友们的追捧,每次发售都会被“秒杀”一空。在社交平台,有很多网友发帖讲述了自己盲盒开箱的经历,用小铲子小刷子捣鼓半天,最后“铲”出了两个“宝贝”,开盲盒让年轻人玩出考古的快乐。 

可以说,通过精巧创意,各文博单位真正实现了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让文物和观众“零距离”。 

文博旅游不仅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各地纷纷把象征厚重文化的文博单位作为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著名文博单位、博物馆为招牌,促进和带动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摄

然而,目前依然有一些因素制约更多人走入博物馆。某些文博产品仍采用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几张图片、几句说明,一展就是好多年,方式千篇一律。面对这种展示方式,人们走马观花地看,很少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激发游览的兴趣。由于忽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导致文博衍生品几乎很难在各个文博景点看到,缺乏娱乐设施、休闲设施,使得游客在景点逗留时间短,体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些博物馆对于科技手段的采用比较缺乏,缺少创意和动感效果,内容过于专业化,设计习惯于殿堂化,程序过于固定化,气氛过于沉闷严肃,现场过于昏暗。尤其是在注重体验感和互动性的当下,一些文博产品却一直沿用传统的陈列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和创新性,一些隐性的文化没有被充分展示出来。游客只是埋头参观,过程干涩乏味,缺少参与互动。此外,由于一些文博场馆资金有限,导致促销意识缺乏、宣传手段也很有限。随着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文博场馆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来吸引人的重要性,靠参观者主动上门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

“文博热”值得被珍视

开封是一个文博大市,具有丰富的文博资源,拥有一批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博景点。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博物馆32家,构建起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其中,20家非国有博物馆,涵盖了官瓷、汴绣、皮影、书画、雕版印刷等多个主题门类。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州桥及汴河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河南城市考古博物馆等14个数字化项目设计方案落地。以开封城墙围合的13平方公里古城为范围,以“立体叠压、水城共融”为主题,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依托博物馆、考古项目、文博景区等研学资源,培育一批高品质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擦亮“研学开封·知行中国”品牌。 

全媒体记者李浩摄。国际博物馆日(日报视觉(9228611)-20240516063623.JPG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摄

文化消费的升级、文化出游的需求,对文博机构供给提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不少专家和市民建议,我市的文博场馆应利用资源优势,在展览的项目中多设计一些参观者能参与其中的产品,让他们多动手、多参与、多体验,使陈列展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可以合理运用文物资源,促进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博物馆和文物真正活起来,例如运用裸眼3D技术、全息投影技术、MR、XR等展示展演方式,为公众带来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更多地改变单向的文化传播模式,增强公众的代入感、参与感和体验感。此外,还应凭借文博、博物馆独特的文化优势,开发多种类、多档次、独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和文创产品,积极拉动参观者在文博场馆中二次消费,从而为文博旅游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 

产品内容越丰富,越能激发潜藏在参观者内心的欢乐感,他们就越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游玩的项目上,从而为文博场馆带来更多的收入。多样化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的游客,使客源市场的范围扩大,提高效益。文旅部门应挖掘有潜力的文博场馆及产品,提供更为丰富的“打卡”可选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去年秋天,一场“古建冒险”带火了山西。人们化身访古人,沿着文旅部门设计的晋北打卡路线,举着精美小册子前往庙宇盖章打卡,还爬进古塔内部模仿“显眼包”雕像神态、听守庙人讲故事……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法,带动当地的热度持续飙升。 

今年5月至今,河南、山西、福建三省文旅部门联合一家社交平台,发起古建进阶指南话题活动,推出概念视频《古建是个笨东西》,并落地覆盖9座城市的3条进阶探古线路和配套集章打卡活动。新奇有趣的打卡玩法,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探索“古建故事”,并带动“搜集古建”相关话题曝光量破2.5亿,开封、福州、运城等地成为新晋热门古建打卡地。在开封,有人惊叹于清代的彩绘木雕,有人强烈推荐元代道观,有人力荐藏在公园里的开宝寺塔,有人分享参拜古树的时候和石雕佛像的“探塔”奇遇……在热门话题带动下,多个古建城市在社交平台的热度增长迅猛:开封搜索同比增长180%;福州搜索同比增长超120%。 

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涌进博物馆,在走马观花、步履匆匆的打卡式参观游览之外,如何将博物馆的流量化作“留量”,让孩子们在游览中看出名堂、学到知识,进而获得一定的教育,这是博物馆在教育与研究方面值得探索的话题。对此,文博场馆还应从服务公众的细节入手,如延长开放时间、实施分时预约、优化场馆环境等,更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参观便利;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结合不同年龄人群,推出各类创新活动和“新玩法”,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徜徉于文物之间,倾听历史的声音。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