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㊷李梦阳:志操耿介 正直敢言
“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体”,提倡“真诗在民间”,名重天下,为明代中期文坛执牛耳者,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他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一个世纪。 他才思雄鸷,21岁中举,43岁罢官归家。20余年宦海浮沉,他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有国士风”,藐视权贵,不畏强权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㊷李梦阳:志操耿介 正直敢言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4-06-28 08:59:30

全媒体记者任崇喜

在开封市大南门里朱雀苑广场附近,有一条消失的封吉府街。

在明代,这里是封丘王府所在地,街名为封丘府街。到清代乾隆年间,已改称封吉府街,想来是谐音所致。

0628kf4

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一个11岁的孩子,从遥远的西北而来,随着在王府任教的父亲,走进河南省省会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他的名字叫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李梦阳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旗,力倡复古之风,反对“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体”,提倡“真诗在民间”,名重天下,为明代中期文坛执牛耳者,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他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一个世纪。

他才思雄鸷,21岁中举,43岁罢官归家。20余年宦海浮沉,他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有国士风”,藐视权贵,不畏强权,正直敢言。

视频:全媒体记者李天 殷允鹏 任崇喜

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露社会黑暗,指斥国戚,弹劾阉党,顶抗总督,拒揖御史,矛头直指那些权倾朝野、祸国殃民者,几番下狱、数次罢官,多次招来杀身之祸。

他忧国忧民,兴办教育,重建书院,增加社学,奖励人才,改革士习,使江西“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延续至今。

他一生著作丰富,长期在开封居住、活动和创作,写下了与开封有关的大量作品。

开封人民把李梦阳、何景明之像增塑在“三贤祠”中,改称“五贤祠”,与李白、杜甫、高适齐名。


李梦阳祖籍在河南省开封府扶沟县(今河南省扶沟县),出生于陕西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母梦日堕怀而生,故名梦阳”。

李梦阳的曾祖父赘于王氏。祖父善良诚实,善于经营。李梦阳在《族谱》中记载道:“处士公任侠有气人也,即少时而好解推衣食、衣食人。于是闾里人皆多处士公,处士公顾愈谨治生,日厚富有赀。” 

他的父亲李正“少贫贱,徒腌腌有至性,重厚,寡事辞”。公元1475年,35岁的李正取得贡士功名,授阜平县学训导。公元1482年,李正为周府封丘王教授,携妻儿赴开封,开始长达13年之久的王府教授生涯。也是从李正开始,才恢复李姓。李梦阳在族谱上写道:“呜呼,我李冒王氏者,盖三世矣,至我先大夫而始复李氏。” 

据李梦阳追忆:“公(李正)在王门十三年,沉晦于酒,然时人莫识也。公酒酣尝击歌曰:人欲为贪吏,贪吏殃及子孙;人欲为廉吏,廉吏穷饿不得行。我今既不为贪吏,又何可称廉吏?王门之下,可以全身避世。于是乃自称吏隐公云。”李正的这种心态,给李梦阳植下刚介耿直、桀骜不驯的个性种子。 

李梦阳幼年的生活窘迫,“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无烟塌无席。是时家难金铁鸣,仓皇抱予走且匿。艾当灼脐无处乞,邻里相吊失颜色”。迁居开封后,他家的处境略有好转,“人饱出嬉,家室如火”。“天下藩封数汴中”,当时的大梁“势若两京”,开封府为“八府之首”。在这里,他的学业精进。 

公元1489年,李梦阳参加河南乡试落榜,迎娶宗人府仪宾左梦麟的女儿。左氏家族本属官宦世家,同朱明皇室有姻亲,原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左梦麟却非常看好才华横溢的李梦阳,坚持把16岁的女儿嫁给“微而贫”的他。 

成亲的次年,他的长子李枝出生。不久,李梦阳携妻带子回到庆阳,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陕西乡试。 

到庆阳后,李梦阳拜会庆阳知府丁绅。丁绅把他推荐给陕西提学杨一清。杨一清发现李梦阳天资聪慧,将他纳入门下。李梦阳每日跟随杨一清左右,刻苦研学,深得杨一清欣赏。 

据说,李梦阳参加陕西乡试时,考场大门已快封闭。他牛气十足地说:“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首。”也有人说,他说的是:“场无解元,何为闭也。”这只是传说。 

公元1492年,李梦阳“才思雄鸷”,考官起初因其应答标新立异不予录取。陕西巡按监察御史、兼任监临官主持乡试的张文阅过李梦阳的试卷,力排众议,将李梦阳拔为解元,改变了李梦阳的命运。 

公元1493年,李梦阳进士及第。因父母先后去世,李梦阳先后为父母守制(古代规制,若丧父母,须辞官守墓三年,称为“丁忧”),一直到27岁才赴京开始宦海生涯。 

李梦阳参加会试的主考官是李东阳。身为阁老的李东阳门生满朝,经常聚集在一起讲说文义理。与李东阳同朝为官的刘梅轩对李梦阳自然没有好感,只给了他户部山东司主事一职。 

任职期间,李梦阳一边处理政事,一边倾心于文学。一时间,以李梦阳为中心,渐渐形成一个文人集团,他们经常聚会论诗,为弘治末年、正德初年的文学复古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501年,正当而立之年的李梦阳,监税三关时,眼见宦官外戚勾结侵吞公利,导致国库虚耗,他“指陈利病,辞气不挠”“立法严整,请谒不行”,以榆河(在今北京附近,离居庸关不远)驿仓粮事下狱。很快,真相大白,他获释复职。 

公元1500年,他曾去榆林卫犒劳过军队,作有《时命篇》《辕驹叹》《出塞》等诗。他还曾到过北京之北的宣化、大同等边防重镇。 

他在《秋望》中说:“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西人习鞍马,而我惮孤征。水抱琵琶寨,山衔木钵城。裹疮新罢战,插羽又征兵。不到穷边处,那(哪)知远戍情。”这首《环县道中》大体写于公元1503年。32岁的李梦阳奉朝命前往宁夏犒劳驻军时路过环县作。 

“一春常冻雪,千里半荒城”“绝塞田谁废,甘州稻旧畦。荒屯惟见兔,破屋不闻鸡”……由于边政的败坏,导致军户怠耕,甚至大量逃亡,西北等边疆地区呈现一片凋敝之状。犒劳军队的所见所闻,让李梦阳视野大开。 

公元1505年,李梦阳升员外郎。皇帝下诏征求“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可行”的建议,他应诏《上孝宗皇帝书稿》直陈己见,指出危及国家生存的“二病、三害、六渐”,即“元气之病,腹心之病;兵害、民害,庄场畿民之害;匮乏之渐,盗之渐,坏名器之渐,弛法令之渐,方术眩惑之渐,贵戚骄恣之渐”。要扭转这种危险局面,他认为应“拨廉直、奖忠鲠、斥无耻,大臣进庐扁之佐”,提出“今诚欲腹心安,莫如铲内官之权,欲铲内官之权,莫如有罪不赦,有缺不补”“急选良有司,恤饥赈寒,以安民心”。 

明人汤宾尹评价说:“识体如贾长沙,鲠直如汲长孺,此皇朝有用文章。” 

李梦阳不畏权势,直言上书,写下有名的《应诏指陈疏》,大胆揭发外戚寿宁侯张鹤龄及建昌侯张延龄“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明孝宗一生就只有张皇后一位妻子,张皇后的两个兄弟十分强横霸道。张鹤龄抓住奏疏中最后一句“厚张氏者至矣”,将其说成是讪骂张皇后。当时“皇后有宠,后母金夫人愬不已。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 

有人借机说要重重地治李梦阳的罪。明孝宗不同意:“我知道你们想除掉李梦阳,但我怎么会杀掉直臣而让你们称心呢?”明孝宗下旨:“李梦阳妄言大臣,姑从轻,罚俸三个月”。他还把张鹤龄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但李梦阳仍怒气不平。“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箠,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因此,李梦阳被赞为“有明一代中国文坛上胆大包天的诗人”。 

之后,李梦阳写下《戏作放歌寄别吴子》,说“献策天子赐颜色,锡宴出入黄金楼。扬鞭过市万马辟,半醉唾骂文成侯”,一时名扬天下。


李梦阳志向远大。 

他在《奉邃庵先生书》中自述抱负:“某少耽章句,曲荷陶成,迂执忤时;中岁沦斥;无由操策辕门,侍聆边略。然金鼓之音,旌旗之色,恒若亲之。虽想象之余怀,亦闻见之素心也。” 

他在《答左使王公书》中说:“尝自负丈夫在世,必不以富贵死生毁誉动心,而后天下事可济也。于是义所当往,违群不恤,豪势苟加,去就以之。” 

公元1505年,明孝宗因偶感风寒,竟致不治,年仅36岁。15岁的太子朱厚照自幼被明孝宗和张皇后视为掌上明珠,十分贪玩。他登基之初,便被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虎”引上邪道,终日耽于玩乐,几乎不理朝政。权阉横行霸道,窃取权柄,专擅国政,引起朝中大臣普遍不满。 

大尚书韩文“退对属吏,言辄泣泪数行下,以阉故”。 

李梦阳问道:“您是朝廷重臣,义共国休戚,哭有什么用呢?” 

韩文说:“遇上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梦阳说:“这还不好办?比谏臣有章入,交论诸阉,下之阁矣。夫三老者,顾命臣也。闻持谏官章甚力。公诫及此时率诸大臣殊死争,阁老以诸大臣争也,持必更易,力易为辞,事或可济也。”这“三老”,即刘健、李东阳、谢迁。 

韩文听罢,“捋须昂肩,毅然改容”,说“善!即事弗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以报国”。 

第二天早朝,韩文“密叩三老,三老许之,而倡诸大臣,又无不踊跃喜者”。韩文令李梦阳执笔代作疏劾,率群臣请诛刘瑾等“八虎”。 

李梦阳写下《代劾宦官状疏》。他列举“八虎”累累罪恶,指出:若不尽除“八虎”“明正典刑,以回天地之变,泄神人之愤,潜削祸乱之阶”,将来“益无忌惮,必患社稷”。他还申明心志:“臣等伏思:与其退而泣叹,不若昧死进言,即使进言以死,不犹愈于缄默苟容乎!此臣之志,亦臣之职也。” 

谁知天算不如人算,这个月刘瑾入司礼监,“罢户部尚书韩文,勒少师刘健、少傅谢迁致仕”。 

刘瑾“勒罢公卿台谏数十人,又指内外忠贤为奸党,矫旨榜朝堂”,以“五十三人党比,宣戒群臣”。 

当时刘瑾,并不知《代劾宦官状疏》出李梦阳之手。 

公元1507年,刘瑾得知劾章乃李梦阳代草后,矫旨贬李梦阳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先勒令其退职回家,后将李梦阳从开封抓到北京入狱。狱中的李梦阳心情悲愤,在《述征赋》里说:“凤鸟之不时与燕雀类兮!横海之鲸固不为蝼蚁制兮!诚解三而之网吾宁溘死于道而不悔兮!” 

内弟左国玑前去狱中探望李梦阳,对他说:“子殆无生路矣!唯康子可以解之。”他所说的“康子”就是康海。李梦阳听后叹道:“吾与康子素不相下,今死生之地始托之,宁不愧于心乎!” 

此时,“前七子”之一的康海刚中状元,和刘瑾是陕西同乡,刘瑾欲招揽其为己用,康海一直虚与委蛇。 

在左国玑的再三劝解下,李梦阳写下“对山救我。唯对山能救我”几个字。左国玑随即拿此纸片去见康海。康海连夜拜谒刘瑾。刘瑾听说康海登门求见,兴奋异常,“摄衣倒屣出迎,焚香延置上座”。 

康海说:“昔唐明皇任高力士,宠冠群臣,且为李白脱靴,公能之乎?” 

刘瑾说:“瑾即请为先生脱之。” 

康海说:“不然。今李梦阳高于李白数倍,而海固万不及一者也。下狱而公不为之援。奈何欲为白等脱靴哉?” 

刘瑾愤愤地说:“此人罪当诛。” 

康海立即起身准备离开。刘瑾连忙挽留:“我知公,但饮酒。” 

第二天,李梦阳被释放。 

康海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未几瑾败,衔者舞词诋诬,坐以附瑾为奸,缘盗受赇,竟至夺官编氓。”他潜心研究戏剧,成为秦腔鼻祖。 

李梦阳被救出狱后,遣归河南大梁闲居。李梦阳离京时,康海作诗送别:“相逢复去岂不惜?奈何翩翩羽翰长。青春辞阙意无限,皓首著书情未央。柳色全归燕子日,菊花遍发野人乡。红尘亦有思归者,莫道云山路渺茫。” 

第二年四月,李梦阳被重新起用,迁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 

在去江西的路上,李梦阳目睹流民四起的惨状,逐渐意识到,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培育足够的人才。 

从公元1511年到1514年,李梦阳在江西任职的3年里,对江西文化与教育贡献颇丰。 

他于公元1511年夏天到江西,游庐山,访白鹿洞书院;秋天视学抚州府,关注盱江书院;冬天到广信府,访鹅湖书院。公元1512年,视察临江府、袁州府,视学丰城;公元1513年夏天,视学赣州府,第二次游庐山……3年里,李梦阳足迹踏遍江西各州、府,考察书院。 

他看到白鹿书院“兴之者圯焉,完者缺焉,条理紊焉,散失渐焉,寂欲坠焉,考之文记则乱焉,而无统遗焉”,痛心疾首:“呜呼!斯则予伤哉!斯则道之不明不行也哉!”他主持重建白鹿洞书院,将周敦颐、朱熹二先生祠改为宗儒祠,撰《白鹿洞宗儒祠记》以记其事,并主持重修《白鹿洞新志》。此后,鹅湖书院、兴鲁书院、盱江书院、象山书院等,都被李梦阳一一恢复。 

李梦阳督导各郡县,清理“鬼祠”,改为“社学”。他说:“院内屋舍全部修葺后,可依此更置为庙、为堂、为斋、为阁、为号房、为垣、为门、为坊。这样就可择取优秀士子汇集这里,延聘师儒以示教育。”办学水平和风气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江西的社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江西拥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与社学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江西因李梦阳的到来,教育的春天呈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到江西后,李梦阳遭遇了一系列人际纠葛。 

首先是得罪了总督陈金,“副使属总督,梦阳与相抗,总督陈金恶之,监司五日”。接着与巡按御史江万实闹翻,“会揖巡按御史,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御史江万实亦恶梦阳”。与此同时,“淮王府校与诸生争,梦阳笞校,王怒奏之”。在这前后,“参政吴廷举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 

这些人纷纷搜集材料,打击李梦阳,正如他自己所言:“仆此一言一动,悉为仇者所搜罗。江御史搜罗者二,吴廷举者二,淮人者三。” 

淮王向朝廷上奏后,明武宗命令江万实调查处理。李梦阳担心御史江万实帮助淮王,先发制人。明武宗下诏书,叫陈金调查核对。陈金会同布政使郑岳一块调查核对。李梦阳伪造江万实向皇帝揭发陈金的奏章,以挑起陈金与江万实之间的矛盾,激怒陈金,并且说郑岳的儿子郑坛有接受贿赂的事实。 

宁王宸濠仰慕李梦阳的文才,又不喜欢郑岳,帮助李梦阳揭发郑岳的罪行。江万实千方百计寻找李梦阳的短处,揭发李梦阳伪造他揭发陈金罪行的奏章,致使局面更加混乱。“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只得上奏朝廷。明武宗下诏派大理寺卿燕忠前往审。 

此时,李梦阳在白鹿洞书院养病。不久,诏令来,要他等待大理寺卿燕忠前来勘审有关事情。 

燕忠当年十二月到达江西,命将李梦阳送往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市)勘问此事。 

第二年农历正月初一,独在异乡的李梦阳却深感孤独:“此日故乡酒,应怜千里违。是处萋萋草,王孙归不归?” 

农历正月十五,南康小城起了大风,“度市春灯乱,穿梅野树空”。这天,他一连写了四首诗,以一泄心中块垒。“四海逢今夕,孤城有独身”“灯火思今夜,风光满故园”“岳云黄袅袅,夜半忽凄风”“真防柳色侵梅色,莫道蝉冠胜鹖冠。匣剑冲星愁易泄,倚筇还向斗牛看”……吉凶未卜,李梦阳内心五味杂陈。 

第二天,李梦阳乘船前往上饶接受勘审,湖风凛冽,春寒料峭。 

到了上饶不久,他被羁押在广信府监狱中。李梦阳在狱中有感于遭遇,作《广信狱前记》《广信狱后记》《惧问记》。 

燕忠勘审后,弹劾李梦阳“欺压同列、挟制上官”。 

李梦阳的下狱激起民怨,“诸生万余为讼冤”。这次经孟和、左国玉、何景明、杨一清等人大力救助,李梦阳再次获释。 

最后,郑岳被免职,吴廷举罚俸3个月,李梦阳则“以居官无状,得蒙宽谴,罢归”。 

李梦阳获释后,康海作诗对他表示同情:“李生当代杰,文赋似班扬。有志催奸宄,无能立庙廊。飘零依汴水,落魄问衡阳。空抱均灵意,谁人草荐章?” 

李梦阳当年农历三月下旬到南昌,农历四月免职,离开南昌到九江,农历六月北上返回大梁。 

嘉靖皇帝即位后,众大臣纷纷举荐李梦阳。皇帝下诏起用。但李梦阳屡经世宦风雨始终没有应诏做官。 

公元1519年夏天,宁王朱宸濠谋反被诛。这时,李梦阳已经离开江西5年。御史周宣举报李梦阳曾为宁王办的书院写过《阳春书院记》,后来和宁王还有书信往来,认定李梦阳是“宁党”。 

在江西时,宁王欲拜李梦阳为诗文之师,并求其作文《阳春书院记》。李梦阳离开江西后,宁王又差人到开封求其诗文,送《周易》一部、龙挂香一百支。 

李梦阳被抓进京城刑部大牢。杨廷和(杨慎之父,后升首辅)与负责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林俊都比较了解李梦阳,为他洗去冤屈。此事虽然不再追究,但李梦阳还是受到“永远开除仕籍”的处分。 

李梦阳晚年隐居开封,“益跅弛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孔宪易先生在校注《如梦录》时指出,李梦阳的旧居可能在如今开封市南京巷北口路东。 

据《明史》载,“前七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 

李梦阳主张,“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他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世尝谓删后无诗者,谓之雅。风自歌谣口出,孰得而无之哉……真诗果在民间”。 

李梦阳常在乡间访村老,体察民情,写下许多清新隽秀的诗歌佳篇,如《竹枝曲》:“一枝两枝桃花开,陌上女儿采桑回。白衣妇人荡双桨,撑过董家桥下来。黄河岸头卖酒家,处处春风吹柳花。白马寺前风浪恶,吕家潭上好停槎。” 

李梦阳长期在开封居住、活动和创作,许多作品内容与开封有关,如《梁园歌》《繁台归集》《繁台春望》《夷门曲》《吹台春日古怀》《登啸台》等。他在《艮岳篇》这样写道:“宋家行殿此山头,千载来人水一丘,到眼黄蒿无玉砌,伤心锦缆有渔舟,金缯社稷和戎日,花石君臣弃国秋。漫倚南云望南土,古今龙战是中州。” 

李梦阳一生著作丰富,主要有《崆峒集》《弘德集》《叙拘集》《结肠集》《嘉靖集》《晞阳子集》《空同子》《空同集》,大多亡佚,今可见者有《弘德集》《嘉靖集》《崆峒集》。 

李梦阳名播海外,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文学产生一定影响。据记载,早在1521年,朝鲜官方就了解到“天下文章以李梦阳为第一”;1572年,朝鲜使臣将《空同集》(三卷)购回,用活字刊印李梦阳诗集。在日本和越南也有相关记载及述评。 

公元1529年冬天,李梦阳溘然长逝。临去前,他写下这样一段话:“生敢无私,死敢无欺,质虽凡近,高遐是期。或谓弗然,请试察之。刚而寡谋,自信靡疑。众虽见恶,君子是之。即不见是,天岂不知。老而觉悟,途穷数奇。贲志长毕,命也何为。空同八篇,潦草缀词。” 

他以简洁的文笔总结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