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公共场所 别忘了轻声细语
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可是,总有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公交车上、火车上、饭店里、图书馆里、宾馆里……
公共场所 别忘了轻声细语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6-26 11:21:14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可是,总有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公交车上、火车上、饭店里、图书馆里、宾馆里……一些人毫无顾忌地大声寒暄、大声接打电话、外放音视频等,严重干扰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多大音量属于大声喧哗?为什么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公共场所,就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了采访。

看现象

公共场所的“私房话”太多

“前段时间,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位乘客,她从宋城路站上车后就开始打电话,嗓门很大,从家长里短说到工作难干,越说声音越大,一直到学院门附近下车。车上有人提醒她,但她毫不在意。”6月24日,市民郭女士对记者说,车上有一些外地游客,这位乘客的行为让人感觉“很丢人”。 

前几天,77岁的市民刘宝生从马市街乘坐13路公交车到市人民医院。在鼓楼广场附近,4个年轻人上车后越聊越起劲,不时放声大笑。几个年轻人一路吵闹,有些耳背的刘宝生听不清报站的声音,只能不停问其他乘客,多亏他人提醒才没坐过站。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在公共场所听“私房话”的机会可不少。“在餐厅,大声喧哗现象很多。”市民周萱致电记者说。6月22日中午,周萱和朋友在一大街一家西餐厅用餐。怕打扰他人,周萱和朋友低声交谈。但邻桌的客人毫无顾忌地大声说笑,周围的人都听得到他们在说什么,影响其他顾客交流,对此,不少顾客十分不满。周萱希望服务员上前制止,但服务员表示很无奈。 

响着震天的音乐,亮着闪烁的彩灯,许多人在街上见过这样的电动自行车。骑这种车的年轻人认为这样“有个性”“够拉风”,但很多人深受其扰。市民杨女士住在东京大道南侧一栋临街楼,有时会被这种电动自行车吵到。“夜深人静时,他们开着音乐呼啸而过,不管别人是不是在休息,只管自己高兴。”杨女士无奈地说。 

在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放开音量看视频、听音乐;在饭店呼来喝去、大声讲话;在电影院、博物馆大声说话、接打电话;电动自行车加装音响,肆意播放音乐……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干扰他人。

找原因

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他人感受

为什么一些人总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生活中,一些人是“大嗓门”,没有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也有个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哗众取宠,故意大声说话“刷存在感”、引起他人注意。有的孩子生性活泼,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家长不加以制止。 

“在公共场所,每位市民都应注意言行举止。很多人在外只图自己高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市民罗兴宇说。“我每天都会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些‘大嗓门’,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大声聊天,我觉得很不文明。公交车是公共场所,这些人应该顾及一下别人的感受。”市民龚女士说。“小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家长应该及时制止,积极教育引导,不能纵容。”市民宋爱琳说,在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一些家长放任“熊孩子”大呼小叫、打闹嬉戏。 

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在公交车上大声喧哗会影响驾驶员工作。行车时,驾驶员要全神贯注,查看路况,车内的喧哗声会让驾驶员分神。驾驶员会对车上大声喧哗行为进行劝说。一般情况下,劝说后,车上会安静几分钟,但过一会儿该怎样还怎样,这容易引起驾驶员情绪上的波动。不少公交车驾驶员表示,希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能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确保不对其他乘客造成影响,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做到文明乘车。 

“声音是每个人心理状况的一种表达,当人内心烦躁或者情绪激动时,就容易声音变大、变吵。”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刘建平说,公共场所喧哗与烦躁焦虑情绪有关。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部分市民的公德意识有所欠缺,在公共场所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不会换位思考。此外,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是另一个原因。目前,文明教育和实际行为规范中还有一定的空白区,简单的宣传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很多人认为,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是陋习,不必大惊小怪。其实,在社交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不文明行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引发波澜,给城市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谈对策

增强公德意识 注意方式方法

文明是一种习惯,文明始于细节。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他们都表示,在公共场所会有意识地控制说话的音量。6月24日傍晚,记者在新街口附近一家咖啡店看到,有的顾客在看手机,有的在低声交谈。突然,一位顾客的手机震动起来,他立即拿起手机,快步走出店外接电话。“公共场所不是个人空间,每位市民都应该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多一些自律、尊重,说话时轻声细语,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正在这家店喝咖啡的曹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大声喧哗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侵犯了他人的公共权利,扰乱了公共秩序。”我市律师陈银辉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对噪声污染防治有明确处罚规定。条文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陈银辉表示,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文明的体现。提升公民素质和修养,在加强自律的同时还需要“他律”,适当的处罚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共场所喧闹现象的出现。 

“我建议,通过孩子影响家庭,通过校园影响社会。”退休教师张玉民认为,文明素质提升需要从孩子抓起。张玉民建议,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文明行为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文明知识。他认为,中华民族素来注重传统礼仪,在注重文明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优良传统。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规矩”多数人都懂,只是别忘了把这一“规矩”自觉地履行下去。 

公民个人素质提升固然重要,但在公共场所设置相应引导、制订规章制度也必不可少。政府可以建立不文明行为信用惩戒和公开曝光制度,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不文明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市民孙先生说,希望能有一个不文明行为曝光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拍照片、视频等方式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或列出“黑名单”,让不文明者“红红脸、出出汗”。 

其实,做到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并不难。当你毫无顾忌地滔滔不绝时,想一想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许大声喧哗的习惯就会慢慢改掉。无论身在何地,我们都应顾及别人的感受。喧哗少一些,文明程度就高一些。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