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开封网评 > 正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怎能和鸡鸭鹅过不去
​有的“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主路反复割草,小巷藏污纳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怎能和鸡鸭鹅过不去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青平 发布时间:2024-06-19 10:02:12

有的“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主路反复割草,小巷藏污纳垢”。近期,《半月谈》报道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走样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升起,在很多人心中,农村这样的图景是老百姓的日常,也是游子淡淡的乡愁。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传统早已深深植根在农民心中,喂养鸡鸭鹅不仅是农民的一项经济收入,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乐趣和幸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治人居环境,让村民生活环境更舒畅,让乡村更宜居,原本是一件好事,却在有的地方出现了走偏现象,导致“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正如村民所说,“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如此荒唐可笑的背后,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 

怕散养的鸡鸭鹅粪便污染环境,就不许村民喂养;对主干路、领导调研常走的公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领导视察不到的背街小巷却是脏乱差;生活垃圾被网格挡在树林间,以免它们扩散到靠近路边的河段……不顾及村民传统喂养鸡鸭鹅等畜禽习惯,在环境整治中“一刀切”;背街小巷脏乱差抛在一边,在明面上千方百计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场景。部分乡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成“面子工程”,搞形式主义;还有些地方不切实际,按城市标准下达指标,僵化考核标准,甚至“每月一奖惩、每半月一评比、每周一排序、每日一通报”;还有的对上级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理解不到位,摆官僚主义,用“惩戒式”“吓唬式”手段推进工作,这样的整治怎能不走偏?2023年在四川凉山某乡镇,出现的对村民蹲地用餐、窗台摆放杂物、被子未叠放等行为进行10元至20元的小额罚款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例证。 

美丽乡村建设容不得半点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鸡鸭鹅过不去的现象当休矣。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乡镇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在让乡村更美丽的同时,不失去乡村原本的田野气息。从实际出发,综合施策,干群合力,才能让更多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