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㊴岳飞:精忠报国壮怀激烈
在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的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规模宏大,与汤阴、武昌、杭州岳庙齐名。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㊴岳飞:精忠报国壮怀激烈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4-06-07 11:39:50

全媒体记者 任崇喜

在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的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规模宏大,与汤阴、武昌、杭州岳庙齐名。

微信截图_20240607113247

这里纪念的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

两宋转承之际,朝廷羸弱,君王昏庸,奸佞弄权,南宋危如累卵。 

公元1140年,宋金双方在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展开巅峰对决,抗金名将岳飞带领步兵,以少胜多,智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写就岳家军的不朽传奇。 

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郾城大捷。 

这场战争之后,岳家军挺进朱仙镇,迫敌北渡黄河。在朱仙镇,岳飞接到十二道回师的金牌,留下历史遗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位居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一代战神冤死。 

岳飞抗金的故事家喻户晓。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四次举兵北伐。他勃发着“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的冲天豪气,涌动着“心存万民之愿,志在一统山河”的凌云大志。 

“敌未灭,何以家为”“誓期尽瘁,不知有家”,岳飞只图故国山河、王朝中兴、百姓安宁,盼“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岳飞爱民,“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让金兵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宋纪》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亲。” 

拳拳切切故国情,耿耿昭昭家国心。国难当头,岳飞赤胆忠心,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为的是“还我河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唱出天地英雄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洋溢着满满的家国情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一曲署名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被推崇为“一词压两宋”。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岳飞,字鹏举,这名字寄托着父母的美好愿望。 

他的父亲岳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足见仗义本分,不喜欢招惹是非。 

岳飞还没有满月,黄河从内黄决口,“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为他的传奇人生赋予了异样的色彩。 

岳飞自小“少负气节,沉厚寡言”。他自幼好学,“涉猎经史”“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读书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他“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在《宋史》中,岳飞的武学老师是周同。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而在评书和民间传说中,北宋末年“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是岳飞的老师,《水浒传》中的卢俊义、史文恭,林冲,甚至武松、鲁智深都是其弟子。 

公元1122年,岳飞第一次从军。当时相州以陶俊、贾进和为首的盗贼为祸甚烈,岳飞请缨前去将其消灭。他将士兵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打入盗贼内部,一部分埋伏在山下,自己亲自率领一部分引诱敌人,最终将陶俊和贾进和活捉。 

同一年,因父亲岳和病故,岳飞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 

公元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飞为了谋生,前往河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县)充当骑兵。两年后,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岳飞从平定军突围回家,目睹金人入侵后百姓惨遭杀戮,心中无比愤慨。 

在第三次投军之际,担心母亲与妻儿在兵乱中的安全。他的母亲勉励他从戎报国,相传“岳母刺字”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他背上刺的是什么字?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接受审讯时,露出的背上的刺字是“尽忠报国”。而民间传说刺字是“精忠报国”。这种说法,可能源自赵构赐给岳飞的“精忠岳飞”四个字。 

公元1126年冬,金人攻陷开封之际,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岳飞随部队加入。 

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 

“偷安忍耻,匿怨忘亲”的赵构准备避战南迁。得知这个消息后,岳飞上《南京上皇帝书略》。他认为,赵构即位后“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而且“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南迁“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勠力于外,终亡成功”。他建言“请车驾还京”“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率六军,迤逦北渡”,这样“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望可复”。 

遗憾的是,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批语,被革除军职,逐出军营。 

经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的推荐,岳飞投奔“声满河朔”的河北招讨使张所。张所命令岳飞随王彦渡河。因与王彦不和,岳飞转而投归宗泽。宗泽爱惜岳飞的才干,免去他违反军纪、擅自率队离开原部的罪责,收留在自己营中听用。 

公元1128年,岳飞与金军战于胙城、黑龙潭,获得大胜;保护宋皇陵,与金兵大战汜水关,射杀金将,大败金兵;转战于开德、曹州,“以两矢殪金人执旗者二人,纵骑突击,败之,夺甲、马、弓、刀以献”。 

宗泽十分惊奇地说:“你的勇敢机智和才能武艺,即使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但你喜好野战,却不是万全之计。”岳飞回答道:“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使宗泽点头称是,将作战阵图传授给岳飞。 

宗泽去世后,岳飞在“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的东京留守杜充的手下任职。 

公元1129年,高宗移驾建康(今江苏南京),杜充趁机借“勤王”之名,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 

岳飞苦劝杜充:“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杜充不听劝告。无奈之下,岳飞率军随之南下。开封于次年农历二月陷落。 

杜充投降金军后,岳飞收编溃军败兵,表达自己的报国志向,得到士兵的拥护。岳飞严明军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口号传开。在严明的治军方略之下,岳家军坚不可摧,金兵中流传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兀术向杭州进军,岳飞率部在安徽广德境内截击,六战皆胜,擒获金将王权,俘虏金军首领四十多名。 

公元1130年,金兀术进攻常州,宜兴县令迎接岳飞部移屯境内。岳飞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地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这一年,岳飞作《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抒发了“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志向。 

金军再次进攻常州,岳飞四战皆胜;尾随追击金军到镇江东,又获得胜利;战于清水亭,又获得大胜,金军横尸遍布十五里。随后,岳飞成功收复建康,名声大振,受到赵构的第一次召见并获嘉奖。


公元1131年,岳飞第一次进驻江州(今江西九江)。他举家移居九江,“仅有田数顷”,还是按官爵受封的,“家无余财,衣不完采”。此时的南宋小朝廷立足未稳,财政拮据,甚至部队“竟因军粮无继,在江州停滞两月”。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岳飞以江州为根据地,南征北战,抗胡虏,平流寇,戎马倥偬,“经年尘土满征衣”,稳定了长江中游一带的形势,为他日后北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公元1132年,南宋朝廷暂时在杭州站住脚跟,但战争的阴云时刻悬在南宋头上。 

公元1133年冬,在金国的指使下,刘豫派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及宋朝叛将李成、孔彦舟等人,配合金军侵伐南宋,进犯襄阳、唐州(治所在今河南泌阳)、邓州、随州、郢州(今湖北钟祥)及信阳军。在击败南宋襄阳镇抚使李横的主力后,李成乘势进占襄阳等地。 

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明确指出“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建议“今日之事,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 

此战,是南宋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收复了大片失地,为以后岳飞北伐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高宗赵构接到岳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若号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缓急安能成功?”年仅32岁的岳飞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州、襄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制置使,屯兵鄂州。 

此战,更激发起他收复中原故土的雄心壮志。岳飞上书朝廷,奏请“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 

公元1136年,岳飞发出迎战伪齐傀儡政权刘豫大军的檄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满正义的力量。时任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在长江上会见各位将领时,称赞岳飞和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可倚大事,命令岳飞屯兵襄阳,以窥中原。 

这一年农历七八月间,岳家军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商(今陕西商洛)、虢(今河南灵宝)等州。 

公元1137年,岳飞奉诏入朝,觐见宋高宗。宋高宗向岳飞授命“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调五万余兵马隶属岳飞。岳飞心情异常激动,在《乞出师札子》中又提出收复中原的宏图。岳飞表达自己“致身报国、复仇雪耻”的志向,建议宋高宗“睿算妙略,以伐其谋”。岳飞提出收复开封周围和陕西失地、破灭金兵、平定四方异族的设想,认为军事计划实现之日,“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 

这一年,因与丞相张浚不和,岳飞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 

赵构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 

岳飞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引起赵构不满,并责备岳飞。有学者认为,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是从这时逐渐加深的。 

公元1138年农历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刘豫失势后,其势力范围内的很多军民纷纷倒戈,岳家军和其他各路宋军就曾多次接纳前来归顺的军民。岳飞认为正可乘机恢复中原,数次上奏倡议北伐,但赵构一直无出兵之意。 

赵构为“屈己求和”,罢免张浚之职,升任秦桧为右相。秦桧不断迫害主战派,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被罢免、除籍、编管甚至杀害。 

岳飞内心极度郁闷,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让人读来潸然。 

公元1139年,宋、金达成和议,宋朝对金朝俯首称臣、缴金进贡,宋高宗特地给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统帅加官晋爵以安抚。岳飞接到诏书后,愤然写下《谢讲和赦表》,说“窃以娄敬献言于汉帝,魏绛发策于晋公,皆盟墨未干,顾口血犹在,俄驱南牧之马,旋兴北伐之师”,指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誓言“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赵构特下“温诏”,岳飞才不得已受之。 

赵构下诏,戒饬岳飞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纳义军。岳飞又上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赵构、秦桧先是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公元1140年农历五月,金人分四路南下大规模入侵。赵构和秦桧迫于形势,令岳飞、韩世忠、张俊以及刘锜、吴玠等名将迎击金军。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随后率岳家军主力北伐中原。 

公元1140年农历七月,南宋在多个战线上传来捷报,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岳飞败完颜宗弼于郾城。 

完颜宗弼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派大量骑兵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但在郾城,完颜宗弼之前战无不胜的“铁浮图”“拐子马”栽了大跟头。“铁浮图”与“拐子马”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领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采取“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的战术对付“拐子马”,又选派精壮步卒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类兵器,专劈“铁浮图”的马足,使“铁浮图”失去威力。


郾城之战后,完颜宗弼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治所在今河南许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颍昌之战中,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 

岳家军乘胜追击,打前哨的骑兵在朱仙镇与金兵交锋,金兵又吃了败仗。朱仙镇离东京汴梁仅四十五里,收复东京汴梁近在眼前。 

岳飞准备继续乘胜进军。他上奏朝廷说:“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完颜宗弼退还开封,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金军大将韩常派密使向岳飞请降。岳飞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就在这关键时刻,秦桧却认为坚守淮河防线是最好的选择,暗示朝中谏官上奏章,请岳飞班师。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岳飞回奏说:“金人打算撤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秦桧知道岳飞不会轻易班师,先请张俊、杨沂中回撤,岳家军成为一支孤军。 

随着收复的失地越来越多,岳飞将兵力逐渐收拢于郾城—颍昌一线,接连上奏宋廷请求支援,说“民心皆愿归朝廷,乞遣发大兵前来措置”,但一直未能盼到援军。 

两三日后,岳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岳飞愤惋泣下:“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对此,《宋史·岳飞传》评价:“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在朝廷的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害怕金兵报复的老百姓挡在岳飞马前挽留,岳飞含泪取出诏书,一时间哭声震野。为此,岳飞让老百姓与岳家军一起撤离。撤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的时候,岳飞停止行军五天,掩护当地百姓南渡。 

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收复的大部分地区被金军重新占领的消息,不禁仰天长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行朝,要求朝廷除其军职归田园居,没被宋高宗批准。 

公元1141年农历正月,完颜宗弼再度领军南下。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此时,金国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南宋朝廷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当年农历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岳飞不久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 

完颜宗弼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的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都统制王贵诬陷岳飞;收买张宪部副统制王俊,让其出面首告张宪“谋反”。 

张俊私设公堂,严刑逼供,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当年农历十月十三,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袒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刺字。主审官何铸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赵构)意也!”他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万俟卨将王俊的诬告状等摆在岳飞面前,喝问道:“国家有何亏负,汝三人却要反背?”岳飞回答:“对天盟誓,吾无负于国家。汝等既掌正法,且不可损陷忠臣。吾到冥府,与汝等面对不休!”万俟卨又说:“相公既不反,记得游天竺日,壁上留题曰,‘寒门何载富贵’乎?”岳飞悲愤难当:“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任凭万俟卨等用尽手段,岳飞宁死也不自诬。 

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宋金“绍兴和议”达成。万俟卨等人罗织了岳飞父子与王贵、张宪“有异谋”、岳飞曾口出狂言“指斥乘舆”、岳家军在援淮西时拥兵不进“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置岳飞于死地。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文士智浃、布衣刘允升、范澄之等分别上书为岳飞申冤,但都受到株连,被罢官、处死或流放。 

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问:“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此后,韩世忠闭门谢客,口不言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公元1142年1月27日,赵构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据史书记载,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岳飞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一说为饮鸩服毒),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的尸体,被狱卒隗顺悄悄偷运出城,埋葬在临安城外九曲丛祠旁。 

《宋史·岳飞传》这样评价:“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宋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回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商量北伐大计;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岳飞的沉冤终于昭雪。 

岳飞被平反后,朝廷发还被抄没的田宅房廊: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磨五所,房廊草瓦屋四百九十八间……面对查抄岳飞家财的清单,连秦桧都不相信有如此清廉之人,亲自刑讯逼供岳家的吏仆,查办的官员也“恻然叹其贫”。 

在朱仙镇岳飞庙,可以看到铁铸五跪像,即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罗汝揖,俗称“五奸跪忠”。人民把他们铸成铁像,让他们世代面北而跪向岳飞请罪,说明了人心的向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前人的诗句真是妙极!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