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刚 通讯员 肖梦岚
“2022 年以来,社区文化合作社先后荣获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禹王台区优秀乡村合作社、河南省‘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十佳作品等殊荣。”5月13日,汪屯乡党委书记李丹丹告诉记者。
大李庄社区文化合作社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通讯员 肖梦岚摄
禹王台区汪屯乡大李庄社区不断探索弘扬非遗文化的新途径,依托社区文化合作社所属的盘鼓队、抖空竹、民间杂耍等,汇集草根文化名人、能人,共同打造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意文化产业品牌,年创文化产业收入近百万元,实现了创造性转化非遗文化稳步推进乡村经济不断增长的可喜成效。
在禹王台区文旅局和汪屯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大李庄社区文化合作社成立,非遗文化传承人王辉辉担任社长。合作社成立后,王辉辉等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发展非遗产业,合作社社员从当初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合作社已成为大李庄村民每天离不开的“文化打卡地”。
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人数少、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演出大多以盘鼓为主,无法承接大型文化表演活动。大李庄社区“两委”和王辉辉等为解决发展困局,带领社员奔赴外省市进行交流学艺、人才吸纳,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演出节目和形式不断创新发展。
“结合汪屯乡辖区民俗文化的同时,我们合作社逐渐增加了舞龙、舞狮、划旱船、小车、西游大头舞、独杆跳、大花轿、小品、二鬼摔跤、打铁花等多种风格的民间艺术表演,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队伍也越来越大。大李庄社区文化合作社的知名度快速提升。”王辉辉自豪地说。
同时,该合作社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特色文化资源是合作社的运行基础,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合作社得以持续的关键。该合作社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阵地规范化建设和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社区文化专干负责招募社员、培训业务、策划活动等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以社员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局面。围绕盘鼓等民俗活动,该合作社擦亮“汪屯盘鼓”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
大李庄社区文化合作社成立以来,禹王台区、汪屯乡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定期邀请专业讲师指导社员排演文化节目,提升整体艺术创作水平;组织、邀请合作社参加大型演出活动;积极修缮汪屯乡非遗文化馆,作为合作社日常办公及训练活动的重要阵地。
该合作社发挥盘鼓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吸引省内对民俗表演有兴趣的群众进行培养,目前已有近10支队伍和个人项目加入合作社,共享资源、共同学习。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参加省、市级文化演出活动300余场,总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合作社成员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该合作社还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实现线下演出和线上展示有机结合,用活新媒体传播渠道延伸服务范围、唱响主旋律。该合作社组织策划的“线上盘鼓文化演出”“冬季盘鼓文化汇演”“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展演活动”等植入新媒体元素,让文化活动走上“云端”,刷新群众的文化体验。
同时,该合作社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举办“春耕艺术节”“桃花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扩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影响力,吸引各地游客广泛参与,提升本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为村民增加创收途径。尤其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该合作社的艺人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展示、宣传民俗文化和农副产品,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广宣传黄桃、“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拉动全社区甚至全乡经济发展,带领周边群众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合作社的示范点作用,持续把文化发展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把文化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人才培训、宣传推广、金融支持、项目对接等方面走出一条‘以文兴村、以文富民’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李丹丹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