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年的味道
过年,对于中国人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春节这一天人们尽可能地团聚在一起,共叙亲情并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福。为了迎接新年和团圆所做的一切,都饱含着浓浓的年味。
年的味道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2-10 01:13:41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龙年春节来临,幸福的味道更加浓郁热烈。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充满烟火气的市集、琳琅满目的商场年货,古城大街小巷纷繁多彩、热闹非凡,将过年“氛围感”直接拉满。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过年,对于中国人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春节这一天人们尽可能地团聚在一起,共叙亲情并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福。为了迎接新年和团圆所做的一切,都饱含着浓浓的年味。

在开封民间,我们称春节为“过年”。买年货,贴春联、贴窗花、扫尘、守岁、拜年……春节期间,我市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式各样的年俗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立体,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幸福欢腾的年味,祈福拜年的年俗,填满了一代代中国人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春节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希冀

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从周代族人的祭天祭祖、庆祝丰收到汉代以后的祭祀与欢庆并重,再到现今的阖家欢庆……传承至今、接续发展的春节文化,凝聚着人们对除旧布新、纳福迎祥的美好希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人过春节,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一,传统习俗中,这一天是新年的开始,更标志着新春的到来。

今天是龙年的正月初一。在古人的眼中,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它同时代表了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一日。“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大年初一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家中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拜年之风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唐宋之后十分盛行。在宋代,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则要赶往宫廷给皇帝拜年;一些仕宦之家不亲自上门拜年,而是派仆人将自己的名帖送到要拜贺的人家去,算是他已经来上门拜年了。这种名帖,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称为“门簿”。 

在开封,也流行这样的拜年方式,只是所用帖子有所变化而已,实质内容不变。乾隆刻本《杞县志》载:“如拜年、上寿、汤饼、慰问、投刺……犹有古风。”道光版《尉氏县志》记载:“五更洁衣履,焚香、爆竹、祀天地神祗、祖先及拜父母、各尊长,男妇皆行礼,出门拜亲友,曰拜年。” 

春节拜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承载了太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仁爱、礼仪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情系所在。平时大家都很忙碌,相互见面也不是经常的事。值此新春吉日,互相走动,给长辈送上恭贺、给同辈送上问候,增进交流、加深感情。所以,拜年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有丰富的内涵。拜年不仅是在自家和亲戚中进行,邻里、朋友、同学、同事都相互拜年。拜年也不局限于到家里,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拱手作揖也是拜年。 

如今,人们的拜年方式愈加丰富,除登门拜年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越来越普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拜年方式打上了时代的痕迹,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拜年,感情流露的真诚祝福最为重要。 

正月初二,旧时不少地方都称为“归宁日”,即已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歌手朱明瑛在央视春晚上演唱的这首欢快优美的歌曲广为人知。歌中唱的,正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回娘家。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为出嫁的女子提供了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亲人得以团聚话家常。旧时,开封的女子回娘家是很有讲究的,绝不能空着手去,带的礼物一般都要成双,忌单数。近代的开封女性,回娘家时一般会带一个元宝形的柳条篮,寓意发财吉祥。篮子里的“回门大礼”也颇为讲究,充分体现了开封人重礼节、图口彩的过年传统。篮子底铺衬着一串扁圆形的柿饼,寓意“事事如意”;篮子里还要装两个一斤重的红枣大馍,名为“长寿馒头”,又叫“兴隆吉糕”。此外,还要有成双成对的枣花和荤素包子、象征“百业兴旺”的油炸麻叶,还要有两方熟肉、两条油炸酥鱼、两块年糕或桂花糕,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上面还要放置两盒糕点,再盖上红布、花布或毛巾。 

在当时,娘家的回礼也很有意思,女儿带去的礼物除了大馍全部留下外,柿饼全部返还,其余各种礼品也都只留一半,剩下的作为回礼。意思是女子回娘家时心里还要想着婆家,也是娘家敬重婆家之意。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子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子回到娘家,如果娘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说起正月初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祭祖。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对传统文化有着较完整的传承。在普通开封百姓的生活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重要祭祀就是祭祖。其实,祭祖的意义是要让家里每个人都记住,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先辈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 

尽管与过年相关的诸多习俗中,有一些已被淡化甚至遗忘,但吃腊八粥、祭灶,除夕贴门神、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大拜年,正月初三祭祖,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还是被人们所坚持,哪怕有些只是剩下并不严格的形式。 相传除夕到初五这段时间有很多禁忌。而过了“破五”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了。正月初五这一天,也不是百无禁忌的,也有很多讲究。 

所谓“破五”,从字面来看,是指正月初五这天要破除一些东西。旧时新年有诸多禁忌,必须彻底休息,这一禁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即可破除。开封的“破五”习俗里,开市是一个传统。同时,开封还有“破五”吃饺子、扫除、不走亲访友等习俗,只是目前了解者甚少。 

春节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圆满的美好向往。所谓的年味,其实是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醇厚滋味。

春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朝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1月23日,春节临近,(7747247)-20240210004022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宋代的新年,较以前朝代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娱乐形式更加丰富。当时的开封,每逢这一天,宫廷里都举行大朝会,天子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朝贺,俗称“排正仗”。老百姓过春节,事实上在前一天就开始了。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门上要贴门神、挂桃符,以驱鬼避邪。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城内顿时鞭炮齐鸣。及至雄鸡唱晓之时,城内的士庶之家便一早起床,梳洗完毕,各自穿着一新,亲朋好友及邻里之间互相拜年。 

新年这天,东京城内“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球翠、头面、衣着、花朵、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各宗教寺院也常举行大斋会,借以招揽游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之后,中国引进了公历的时间体系,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1914年1月,当时的北洋政府“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提议获得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 

近年来,传统节日出现快速复兴趋势,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和重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是居住在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也是所有华人华侨的重要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年,过的既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意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节律性、传承性、全民性等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沉淀着民族的历史与进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守正创新让年味醇厚馨香

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开封作为宋朝都城168年,因此,在众多文化表现形式中,宋文化特色尤为突出。由于北宋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岁时节日的习俗发展到宋代可谓集历代之大成,不仅继承了前代的精髓,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开封作为北宋都城,至今仍保留许多宋代春节习俗。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我们进行大力传承弘扬。 

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年俗文化,就要用新技术丰富表现形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既传承贴春联、逛庙会等传统年俗,推广打铁花、舞龙灯、放花灯非遗项目,又创新呈现方式,增加展现时代风采的文化供给,让传统文化“可看、可听、可感”,为春节增添更多文化气息。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我市结合本地实际,着重以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为载体,在继承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传承传统文化,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增强春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无穷魅力。尤其是我市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紧围绕文旅强市这一战略,认真筛选、包装、策划、推介民俗活动,完成了从资源到产品、从重要旅游吸引物到市场价值体现、从“无形”民俗文化到“有形”文化建设。 

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积极发挥文旅强市工作专班职能,围绕“年文化”主题,持续举办了大宋年文化节、大宋上元灯会、春节庙会等多项年文化主题活动,让广大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和体验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市委宣传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持续推进“大宋中国年”品牌体系打造。我市文旅部门积极整合“年”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年”文化品牌,推广节会游产品,助推我市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 

DA7E9E97-56EA-4592-B3ED-853F74A86268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近日,我市发布了2024“大宋中国年”特色文旅活动,全市各县区、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围绕“年味”“年俗”“年景”“年夜”等,策划开展线上线下十大主题系列活动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激活文旅市场消费,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此次2024“大宋中国年”特色文旅活动包括“古都春晚迎新春”“年俗文化寻新春”“精彩演艺闹新春”“璀璨灯火亮新春”“传统非遗展新春”“书画联展绘新春”“国潮庙会庆新春”“文博研学享新春”等十大主题系列活动。春节期间,我市一些景区将以遍布全园的梦幻花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前没有宵禁的北宋东京城。同时,鼓楼商圈、西司商圈、星光天地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万岁山武侠城打铁花等夜间旅游演艺,将让游客尽情享受灯火璀璨的大宋不夜城。 

沉浸式文旅体验是现阶段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如今,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文旅行业通过开展创意新颖、内容鲜活、互动性强的新春文化活动,推动年风、年俗、年味历久弥新。我市把握文旅产业新变化,着力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加快由“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转变,让广大游客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在开封,“汉服热”席卷大街小巷,全城剧本杀掀起“穿越”风潮,“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纷至沓来。 

64F5F607-C393-418A-B26A-2D8C383C0D5D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一渠六河”岸边亭台楼榭林立,宋风宋韵“醉”游人;开封城墙换上最美“春装”;各大景区的精彩表演,让人穿越时空;来到夜市,悬挂着喜庆红灯笼的餐车上飘出诱人的年味儿……每到新春佳节,在古城开封,一场场热闹温馨、喜庆祥和、雅俗共赏的文旅盛宴如约而至,视觉的惊艳、听觉的喜悦、嗅觉的芬芳,让市民和游客如痴如醉。 

开封的民俗文化活动非常丰富,这些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对开封的文化旅游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开封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这些活动往往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但更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具有轰动效应。我市一直坚持旅游活动一定要注入文化元素,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从休闲娱乐中体验和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从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看,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是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活化”,也是保护、利用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 

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力度,坚持民俗产品开发与民俗节庆活动营销推广两手抓,不断创新民俗活动保护、传承和展示形式,加快民俗文化产品的培育进程,让民俗文化为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及文旅融合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