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海报:王丽华
新春佳节将至,华夏大地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时刻,春联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春联贴在门上,书法爱好者还会自己写春联。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01
春联的由来及演变
开封人一般用糨糊把春联贴在门上。贴春联的顺序和时辰很有讲究,必须按照顺序,先贴院门再贴房门,象征着从外到里“红红火火”。贴上春联后,大人会叮嘱孩子,春联是福气的象征,贴上的春联不能随便揭下来,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保持到次年春节。
除了贴春联,开封人还习惯在大门上贴两张年画。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到处可以见到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在各种各样的年画中,“福”字和门神是民间过年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大吉大利。大门贴门神,代表除恶辟邪。唐代后,门神的“代言人”逐渐从神荼、郁垒变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人们贴“福”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诸事如意、家庭和睦、幸福平安。
全媒体记者 吕树建 摄
在我国灿若繁星的民间手工技艺中,木版年画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它题材广泛,地域风格多样。在中原大地,最有名的当属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自汉唐壁画艺术,兴盛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时期,有悠久的历史。在千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2008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为扩充产业门类、实现聚集发展,我市与中央美院合作建成了朱仙镇国际版画基地,引入物联网、仿生仿真、全息投影和人工智能、VR、AR等先进科学技术,用数字化虚拟展示还原经典历史场景,重现木版年画、传统老字号制作工艺流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过去,开封讲究点的人家贴门神都用朱仙镇的木版套色水印年画,而且贴“福”字必须倒着贴,寓意“福气到家”。在农村地区,大门上要贴大“福”字,家具上要贴小“福”字,水缸上要贴“清水长流”,对着门的墙上要贴“出门见喜”,树干上要贴“树木兴旺”,骡马车上要贴“日行一千、夜走八百”等。颇有意思的是,一些店铺的对联按照行业和字号编成联语,如棉花店是“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钟表店则是“刻刻催人资警省,声声劝你惜光阴”。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家住通许县行政路一小区的陈伟军对春联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张薄薄的红纸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里尘土飞扬的坑洼土路和破旧不堪的土房。”陈伟军说,后来,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人们纷纷建起了砖瓦房。每逢春节,村民都会贴上写有“爆竹欢唱丰收曲,春风敲开致富门”“致富人家春常在,勤劳门第幸福长”“八方共饮盛世酒,四海同吟幸福歌”等歌颂美好生活的大红春联,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这些年,家家户户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春联见证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陈伟军兴奋地说。
03
春联贴出美好愿景
我市作为中国书法名城,书写春联是一项大众化活动。谁家有毛笔字写得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谁家在春节前夕最受欢迎。喜庆的红纸铺开,浓浓的墨香飘散,一副副春联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盼望。
年过七旬的陈贵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30多年来一直自写春联。每年春节前,他都会买好红纸,亲手写下心愿和祝福。陈贵民告诉记者,写春联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有时他会写出好几副,摊在地上端详,挑出一副最好的贴在门上。春联内容很有讲究,最常见的有寓意吉祥幸福的“福、贵、祥、兴、富、财、康”等字眼。此外,“春归大地、红梅报春、飞雪迎春”等饱含春天气息的词语也常被用在春联里。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贴春联,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如今,大多数人购买的春联是精美的印刷品,虽然内容丰富、样式多,但总觉得少了一些感情在其中。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已有不少店铺和地摊出售春联,印有武将形象的传统年画却很少见。我市一位李姓店主说,传统年画不好卖,因为多数人家里是现代化布置,贴上这种传统年画感觉格格不入,人们更喜欢那些制作精美的卡通年画。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春联不是过节仪式的一个道具、一个摆设。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书写春联。这样的亲子活动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也能引导孩子树立“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观念,加深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