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贴春联:迎祥纳福贺新春
新春佳节,华夏大地喜气洋洋。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时刻,春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是给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每逢春节的到来,人们都会购买一幅自己喜欢的春联贴在自家门口。书法好的人,还会亲自动手来写一幅自己喜欢的春联。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新年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这种习俗延续到了五代时期,之后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我们如今所张贴的春联,其诞生则要追溯到明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以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需写春联一副。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的颜色与民俗相关,通常春联的颜色为喜庆的红色,有些地区的春联颜色还有白色、黄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它们分别用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有不同的含义。在传统民俗中,贴春联的过程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春联贴得位置不正确,甚至贴错了,会惹人笑话。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在开封,一般是用糨糊把春联贴在门上。贴春联的顺序和时辰也非常讲究,必须按照顺序,先贴院门再贴房门,象征着从外到里“红红火火”。贴上春联后,每家的大人都会叮嘱自己孩子,春联是福气的象征,贴上的春联不能随便揭下来,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到次年春节。大门口的春联往往经历了一年的风吹日晒,到了岁末褪成了粉红色,不过也不能揭掉,要在旧的春联上刷上糨糊,再贴一层新的,年年岁岁,新春联摞旧春联,层层叠叠,看上去特别有沧桑感。
除了贴春联,开封人习惯在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到处可以见到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在各种各样的年画中,福字和门神也是民间过年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大吉大利。大门贴门神,代表着除恶辟邪。在门神的"代言人”方面,唐代后逐渐从神荼、郁垒转变为秦叔宝、尉迟敬德。贴上福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诸事如意、家庭和睦、幸福平安。
春联贴上门,福气迎进家。虽然我们每年都会贴春联,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春联大不同”,其内容每年都会有新变化,点点滴滴记录着百姓生活的变迁。
对于春联,家住通许县行政路一小区的陈伟军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张薄薄的红纸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我很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农村给我的印象是几条尘土飞扬的坑洼土路和破旧不堪的土房。”后来,农村大地渐渐富裕起来,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人纷纷建起了砖瓦房。每逢春节,村民都会贴上写有“爆竹欢唱丰收曲,春风敲开致富门”、“致富人家春常在,勤劳门第幸福长”、“八方共饮盛世酒,四海同吟幸福歌”等歌颂美好生活的大红春联,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浓厚节日气氛。陈伟军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家家户户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春联见证了咱们的幸福生活。”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开封民间有书写春联的风气。谁家有毛笔字写得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谁家在春节前夕就最受欢迎。喜庆的红纸铺开,饱满的笔墨跃然纸上,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盼望。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贴春联,寄托了老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门前贴的对联在街上可以买到,内容丰富、样式多样、印刷精美。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感情在其中。
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春联不是过节仪式中的一个道具、一个摆设。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书写春联。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也能促使孩子树立“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通过春联,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该成为春节这个节日我们最大的收获。
海报:万恒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