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㉓范仲淹:直抒敢言心忧天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㉓范仲淹:直抒敢言心忧天下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4-01-05 07:22:42

全媒体记者 任崇喜


0105kf4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公元1035年,范仲淹任礼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他在开封府任上虽然只有6个月,但把开封府治理得一派清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民谣这样歌颂他:“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视频:李清然 殷允鹏 任崇喜

他忠诚耿直、立志为国,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泽民生为宗旨,虽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被称为“大忠伟节,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者”;

他“忠公体国”、锐意改革,“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积极参与领导的“庆历新政”“开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他积极推进教育变革,擅长发现、培养、推荐人才,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一代名将狄青、一代名相富弼、一代大儒张载等均受过他的知遇之恩;

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西北边境,深谋韬略、号令严明,御强敌于国门之外,让“西贼闻之惊破胆”; 

他博闻广知、文采飞扬,存诗300余首、文赋300多篇、词作5首,被后人广为传颂。明代周孔教推崇他为“一代斯文之主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超越时空的千古绝唱,诠释了这位圣贤大德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效仿…… 

他去世后,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谥号文正。“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这是中国古代文臣的至高荣誉。 

南宋朱熹称赞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能够“大厉名节,振作士气”。


据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记载,范仲淹的先世居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曾移居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又因战乱移居苏州。他的父亲范墉,“博学善属文”,曾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公元989年农历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第二年,范墉在徐州病逝后,他的生母因贫困无依,抱着范仲淹改嫁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推官朱文翰。范仲淹改从朱文翰的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潜心阅读,手不释卷。在淄州长白山醴泉寺院读书时,他“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如此者三年”“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是他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公元1011年,范仲淹求学于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为宋四大书院之首,名师荟萃,青年才俊云集。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益刻苦”。在应天书院读书期间,范仲淹写有《睢阳学舍书怀》诗:“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直抒胸臆,格调高迈,催人奋发。 

公元1014年,宋真宗驾次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一睹皇帝龙颜,但范仲淹不为所动。同学问他原因,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是要见的,但异日见之未晚”。 

公元1015年,范仲淹科举中第后,被授予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市)司理参军之职。虽是处理刑狱事务的小官,范仲淹却认真履职,据理力争,把他和上司的争论缘由写在屏风上,留下“怒书屏风”的典故。 

公元1016年,范仲淹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省亳州市)节度推官。这一年,他认祖归宗,改回范姓。 

公元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好友滕子京建造的“文会堂”落成,范仲淹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 

公元1023年,范仲淹在西溪盐仓任上兼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令;公元1025年,他受命知兴化县。在兴化,范仲淹主要做了3件事:修筑捍海堰、构筑园林、建立学宫。捍海堰修完后,堤外烧盐,堤内种粮。那座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的捍海堤,横亘在黄海之滨,被后人命名为“范公堤”。 

公元1026年,其母亲病故后,范仲淹在服丧期间,应晏殊邀请,参与应天府学教务。 

早在公元1025年的《奏上时务书》中,范仲淹就针对“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等积弊,提出复武举、重科第、革赏延等举措。在应天书院,他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改革思想:教学理念上经文并重、教学内容上博约相济、教学目标上不唯科第,既培养“有忧天下之心”的卿大夫,也培养“能乐古人之道”的乡先生。他制定严格的教学制度,“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范仲淹“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这些措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天书院“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公元1027年,他作的《上执政书》,提出革新政治的6项主张: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的建议有没有被采纳呢?《宋史》记载说:“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公元1028年,在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晏殊的推荐下,范仲淹被调入京城开封,任秘阁校理,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 

公元1029年,范仲淹上了两道奏疏。第一道奏疏说宋仁宗率百官给刘太后祝寿“与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第二道奏疏请求刘太后把朝廷大权还给已经成年的宋仁宗。对于范仲淹的做法,“晏殊大惧,召范仲淹责怒之,以范仲淹为狂”,说他“非忠非直,好奇邀名”。范仲淹写下《上资政晏侍郎书》为自己申辩,说自己“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 

两道奏疏呈上以后,很久没有动静。范仲淹上疏要求自贬。很快,范仲淹被贬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通判。第二年,范仲淹调任陈州府(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通判。 

公元1033年农历三月,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右司谏。在这个言官位置上,范仲淹“发必危言,立必危行”“谏则必黜,黜出益谏,陈善闭邪,宁以身蹈不测而不悔”,打破了当时“以宽厚沉默为德”“以避谤为智”的官僚积习,开启了宋代士大夫议政之风。 

当时,江淮和京东地区遭遇旱灾和蝗灾。范仲淹据实请求赈济,没想到朝廷竟然没有反应。心急如焚的范仲淹质问宋仁宗:“宫廷中的人若是半日不吃饭,情形会如何呢?”宋仁宗幡然醒悟,让范仲淹前去江淮一带赈济灾民。归来时,“饥民有食乌昧草者,(范仲淹)撷草进御,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 

宰相吕夷简利用宋仁宗家务事,借机建议废除曾经弹劾他的郭皇后。宋仁宗皇帝降诏废后,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与御史台官孔道辅等人径直到垂拱殿外请愿,很长时间也无人理睬。司门官将殿门掩闭后,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第二天,范仲淹准备偕群臣与吕夷简当庭辩论。未等他们上朝,贬诏已下,范仲淹被贬谪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市)知州。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情”,从庙堂之高跌落至江湖之远,范仲淹不但没有发牢骚,而且诗兴大发,写下《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潇洒桐庐十绝》等名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他的这首《江上渔者》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范仲淹敬仰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在钓台下修建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公元1034年农历六月,范仲淹因“治水有绪”徙职苏州。苏州当时积水成灾,灾民达10万户。范仲淹到苏州后,“夙夜营救”。他经过认真调研,以疏为主,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游民兴修水利,疏通5条河渠,导太湖积水入海,解决了水患问题。第二年,在治水济困之余,范仲淹奏请设立苏州郡学,得南园之地筑室招生,从学者甚众。 

范仲淹说:“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他认为,为官之人应“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他请求宋仁宗“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薄于刑典,厚于恻隐:在物祝纲,于民泣辜;常戒百官,勿为苛酷”。 

公元1035年,范仲淹被召还京城开封,任礼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誓与恶势力不共戴天,以必死之勇气与之奋斗”,整顿吏治、重审冤案,凡违法乱纪者严惩不贷。一时间,弊绝风清、奸猾敛迹,开封的治安状况大大改观。 

公元1036年春三月,宋仁宗在宫中举办赏花钓鱼宴。宦海沉浮二十余载的范仲淹,第一次受邀参加盛宴。范仲淹作《应制赏花钓鱼》:“万汇嘉亨日,皇心豫宴辰。华林新濯雨,灵沼正涵春。帝幄纷仙花,天钩掷锦鳞。洋洋颁睿唱,赓颂浃簪绅。”赢得宋仁宗连连称赞。 

范仲淹主张,“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辞”。当时政风不正,官员结党营私、行贿受贿之风盛行。这一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了《百官图》的奏折。《百官图》中详细注明了官员的升迁情况,矛头直指深受皇帝信赖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说范仲淹“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被罢黜。范仲淹由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等职,贬任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知州。 

在被贬至饶州时,范仲淹的妻子病死,自己身患肺疾。朋友梅尧臣于心不忍,写了一篇《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招唾骂于里闾”。范仲淹回了一篇《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被贬饶州期间,他写下《郡斋即事》,坦荡忠诚之气昭然纸上:“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几年内,他又先后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任职。在《润州谢上表》中,他向宋仁宗表示:“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并说“重江险恶,尽室颠危。人皆为之寒心,臣独安于苦节”。所到之处,他都关心百姓疾苦,建桥治水,奏免赋税,兴学育人,造福一方,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范仲淹知越州时,州衙旁有口废井,清理后泉水清澈甘甜。他把井命名为“清白泉”,在井旁建“清白亭”,把自己的住处取名“清白堂”,还写下《清白堂记》以昭示后人。 

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对北宋的边关进行多次侵扰。 

公元1040年,宋夏三川口之战后,在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和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推荐下,范仲淹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不久升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知州。 

范仲淹赶赴前线,经过深入视察,发现宋军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去整顿,建议以战略防御为主,修堡寨、严边城、选良将、练精兵,创建稳固的后勤保障体系。 

同一年,韩琦主张对西夏要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一举解决西夏。夏竦根据韩琦的建议,向宋仁宗献策攻打西夏,宋仁宗授权夏竦部署作战行动。宋仁宗派特使向范仲淹传达攻打西夏的命令,但范仲淹认为对西夏的出兵时机尚不成熟,主张宋军当前以防守和加强军队训练为主,等到宋军有实力灭西夏时再和西夏决战,没有执行命令。 

公元1041年农历二月,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1万余名宋军将士仅有1000余人逃脱。噩耗传到东京,“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盛怒之下,宋仁宗贬夏竦、韩琦和范仲淹官职。范仲淹调知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不久调知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继续担负防御西夏的重任。 

范仲淹对军旅大刀阔斧地裁汰和改编,调整应变战术。仅用10天,平地修建大顺城,像一个楔子镶在宋夏夹界间,构成了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相互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他制定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共同防御西夏的入侵。李元昊再次带兵大举入侵,听闻范仲淹带兵前来,主动撤出战斗。公元1043年,西夏向宋朝称臣。人称“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年过半百的范仲淹,白天看着征雁南来北往,深夜无眠,填下数阙《渔家傲》。这一首《渔家傲》最为著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公元1043年,宋仁宗为了革除流弊,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开封。范仲淹和韩琦、富弼一起向宋仁宗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大举措。第二年,范仲淹又上疏宋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为推行“庆历新政”,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的人选。他亲自审查监司官员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一笔勾销”。经过几个月,官僚机构得到精减,不称职的官员被撤换,全国的局面焕然一新。 

然而,“庆历新政”触动了朝中保守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毁谤“庆历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公元1044年冬,苏舜钦等40名青年官员利用赛神会假期在进奏院内宴集饮酒作乐。御史中丞王拱辰等状告他们作了“谤诗”。宋仁宗大怒,诏下大理寺狱,交开封府审理。苏舜钦等人虽然死罪得免,但也以“监守自盗”的罪名被罢职或者贬官。这些青年官员均是范仲淹提拔的得力干将。 

公元1045年农历元月,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之职,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韩琦、富弼、杜衍等也被贬出京城。 

从此,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开封任职。 

公元1045年农历十一月,范仲淹任给事中,出知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在邓州,他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蓝秀亭等。 

次年农历九月,应同滕子京之请,范仲淹写出不朽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在知泾州任上,为安定人心,设牛酒迎犒士卒,在佛寺设醮祭祀阵亡将士,抚恤遗族,被斥为滥用公使钱,谪守巴陵郡。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范仲淹感慨万千,展纸走笔,援笔成文。这一篇360余字的名文,是范仲淹的人生写照和处世准则。 

公元1046年,邓州人贾黯中状元后拜见范仲淹,范仲淹意味深长地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 

公元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徙知杭州。赴任前,亲朋好友看到范仲淹为官30多年仍居无定所,纷纷劝说他在洛阳建园,被他一口回绝。 

当时浙江大灾,粮食奇缺,米价暴涨。范仲淹先设法把米价抬高,再将此行情在沿运河各地张榜公告,沿运河各地商户闻讯后争相到杭州贩米。不久,杭州城内米市货源充裕,粮价回跌,投机米商的猖獗活动受到抑制,民心得以安定。 

柳永专门为他写了《瑞鹧鸪·吴会风流》:“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峰厥,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胯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凭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公元1051年,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本官知青州。在不足一年内,他奏请朝廷赈灾救民。将田赋折价,免除青州百姓长途运输劳苦;熬制草药,控制住疫情蔓延,赢得百姓深切爱戴。清朝雍正皇帝曾高度评价:“如范仲淹之治青州,广施惠政,溪泽忽涌醴泉,此皆载在典籍,信而有征者,并非朕褒扬。” 

这一年,疾病缠身的范仲淹,自觉大限将至,向宋仁宗呈《遗表》,说的仍是国家兴衰之事。至于身后事,他只字未提。 

公元1052年,64岁的范仲淹在去颍州赴任的途中,因病情严重在徐州与世长辞。 

范仲淹“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后人奉其为完人的代表。王安石说他“由初迄终,名节无疵”。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杰出思想家、反清复明志士顾炎武到青州拜谒范公祠,直抒胸臆:“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已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清朝康熙皇帝称赞范仲淹是“济时良相,先儒范子”,并将其送入孔庙和历代帝王庙从祀。 

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写下《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他要求族人“孝道当竭力,勤读圣贤书,礼仪勿疏狂,谦恭尚廉洁”。范氏一族恪守家训。范仲淹共有4个儿子。长子范纯佑,曾随父出征庆阳,每逢出征,必然冲锋陷阵,因体弱多病49岁去世。二子范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在理学宗师程颐的眼里,北宋名相首推李沆和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处事公道、勤勤恳恳,官至参知政事。四子范纯粹为人干练、认真负责,官至户部尚书。其孙辈间更是不乏能人。 

范仲淹的俸禄多用来兴建范氏义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范氏义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章程,规范了帮扶细则。这一慈善机构,维持800多年之久。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