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⑮张咏:刚毅正直 宽厚爱民
北宋时期,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成都出现。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西方国家早了六七百年。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⑮张咏:刚毅正直 宽厚爱民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3-11-03 06:46:45

全媒体记者任崇喜

微信截图_20231103064400

北宋时期,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成都出现。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西方国家早了六七百年。

交子的出现,与时任地方官的张咏有关。

他尊崇读书,诗文俱佳,剑术高超,精通射箭,爱好下棋,喜欢饮酒(晚年因此饱受病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同志。

张咏性格豁达、不拘小节,《宋史》中对他的评语为“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他任侠仗义,嫉恶如仇。为惩治贪吏,他仗剑杀人,留下“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经典。张咏怀有远大抱负,且富有才干。“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是他的为官之道。“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更成为人们屡屡引用的箴言。

他刚毅正直、宽厚爱民。苏东坡这样评价他:“以宽得爱,爱止于一时。以严得畏,畏止于力之所及。故宽而见畏,严而见爱,皆圣贤之难事而所及者远矣。”

他多年在地方为官,执政有方、政绩卓著,尤以治蜀著称,和赵普、寇准并列为宋初三大名臣。

更少为人知的是,他可谓宋朝第一神探。古代著名司法案例汇编《折狱龟鉴》,记载了从先秦两汉开始到北宋末年的395个精彩案例,其中记载张咏侦破的案例就有20多个。在后代民间故事、传奇或文人的作品中,张咏侦破的部分案件,被移花接木到包拯甚至狄仁杰身上,从而盖过了他的名头。

宋代名相韩琦盛赞他: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


张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号“乖崖”。 

这个名字,最初让我想它是民间“乖呀”爱称的谐音,然而与事实大相径庭。 

张咏在自画像上这样题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 

一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或许读懂了他,这样风趣地解释:乖是乖张怪僻,崖是崖岸自高。的确,张咏性格孤傲,不平易近人,不是彬彬谦让的文人雅士,而是特立独行的大侠。 

张咏自称“本族至卑”“世本单微”“少也贱,左右无贤戚之助”,是“寒素起家”的“河朔穷生”。虽然“家贫无书,必俯伏人门以观览”, 但他想尽一切办法孜孜求学。“读书无虚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是他青少年时期刻苦攻读的写照。据说,他每次写文章前,就靠在庭院中的树上苦思冥想,为的是胸有成竹。如果不完整地写下一篇文章,他不会回房间休息。 

他年少时身逢五代乱世,除了刻苦读书,还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剑成了他的另一个好伙伴。他在早期的诗文中常论及用剑,如“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又如“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夜倚西风拔剑舞,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 

张咏“自少学剑,遂精其术,无敌于两河间”,剑术了得。南宋《春渚纪闻》详细描述了张咏高超的剑术:“徐探手袖间,飞一短剑,约平人肩,断枣(树)为二。”据记载,他曾夜宿在一间黑店,为强人所困,独仗一柄短剑,竟杀死劫掠财物的一伙强人。 

张咏性情豪迈,慷慨任气,喜欢行侠仗义。他的同僚刘敞说:“尚书(张咏)布衣之时,任侠自喜,破产以奉宾客,而借躯报仇,往往过直。”他去世多年后,韩琦在为张咏撰写神道碑时这样评价:“生平勇于为义,遇人艰急,苟情有可哀,必极力以济,无所顾惜。”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报效国家是古往今来有大志者的梦想,张咏自然也怀揣这样的大志。他不仅仅想做一名剑客,更想做儒家政治理想实践者。为此,张咏“折节受学”,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他曾西入长安、驱马淮西、远遁越东,甚至隐居天台山。此间,他先后结识了一生知己寇准、儿女亲家王禹偁。他们结伴同行游览名山大川,登高望远,赋诗抒志,颇有盛唐李白、杜甫和高适的风采。这段游历生活,使他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增进了文韬武略。 

公元977年,32岁的张咏信心满满地去参加科举。科举前,他对周围的人说肯定能一举夺魁,但自信的他很快遭受了打击。这次科举,张咏爆冷名落孙山。张咏没有气馁,继续韬光养晦,等待蝶变的那一天。 

公元980年,35岁的张咏与好友寇准、王禹偁同赴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科举可谓卧虎藏龙,张咏、寇准、李沆、王旦、向敏中、苏易简为同榜进士。放眼整个中国科举史上,含金量绝对在前几名。 

张咏仕途的第一站,是湖北省崇阳县。 

长期以来,崇阳县“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张咏初任崇阳县知县时,朝廷下令拔茶植桑。张咏没有机械地执行朝廷的命令,而是告诫不理解的老百姓说:“茶利厚,官将榷(专卖)之,不如自己更种他物。”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崇阳县桑麻业大兴,每年织造绢麻近百万匹,老百姓的生活安定富足。后来,朝廷开始征收沉重的茶税,因不用承担茶税,崇阳县老百姓对张咏感恩戴德。 

在崇阳县北峰亭附近,有一大片耕地十分肥沃,但因缺乏灌溉条件,天旱时歉收严重。张咏命人在高处开建陂堰,引山川之水流入原野,一次可灌溉数百顷田地,解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张咏还鼓励老百姓种植蔬菜,特别推荐种植产量高的萝卜,崇阳县蔬菜业大大发展,百姓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崇阳县老百姓把萝卜亲切地称为“张知县菜”。 

当时,崇阳县衙一些官吏根基很深,关系网盘根错节。有一天,张咏看见一名小吏从库房出来,头巾上竟然挂着一枚铜钱。张咏问他钱从何来,没想到这名小吏竟直接说是从县衙府库中拿的。张咏怒斥道:“既是库中钱,怎么能据为己有?来人,给我杖责!”谁知这名小吏不但毫无惧色,反而嚣张地说:“一钱何足道,即能杖我,宁能斩我耶?”按当时的律法,这确实没法治罪于他。张咏愤怒异常,立即执笔写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着,他亲自拔剑斩下小吏的头颅。随后,他主动向上级官员检讨自己的过失,得到宽恕。 

张咏的过人才干,加上李沆、宋湜、寇准等人接连推荐,帮助他不断调职升官。此后,他先后担任太子中允,升任秘书丞、麟相二州通判,被召回朝中赏赐绯鱼袋,任浚仪县知县。关于他在浚仪县的政绩,因资料所限无法得知。但浚仪县属于京城所在的开封府管辖,也足见对他的器重。 

45岁时,张咏被授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枢密直学士。张咏到任后,依然关注民生。他发现崇阳县溪山峻险漕运困难,就请求朝廷以绢麻代替粮食征收。这一下,让崇阳县老百姓更加怀念张咏,甚至立祠纪念。


以崇阳县为首站,张咏在地方任职长达30年以上,在中央机关任职仅有4年,其主要政绩也在于治理地方。他的仕宦足迹,踏遍北宋大半个疆域,到过防御西夏的西北边境,到过富饶秀丽的杭州和南京,抵达过危机四伏的四川成都。 

他两次入四川为官,得到当地百姓欢迎和朝廷嘉许,四川人更誉他是诸葛亮之后治蜀第一人。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地势险要,自古号称难治。北宋建国后的30多年间,新纳入大宋版图的其他地方安定无虞,四川却发生过4次兵变和暴动。公元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为此,宋太宗竟然下了一道罪己诏。这在宋朝是罕见的。 

公元994年,张咏第一次入川任职,为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知府。“西蜀险远多虞。若车驾亲征,当先以心腹重臣镇抚。”这是平定西蜀前卢多逊的建议。到益州上任,张咏深知朝廷对自己的期盼,所以时刻警醒自己。 

张咏上任时,四川境内仍不太平。为了平乱,朝廷从陕西征发百姓运粮入川。赴任路上,张咏看到征夫不绝于道、悲怆哀鸣,心中受到很大震撼。到了四川,他看到“百姓凋敝,盗贼满野……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更是觉得肩上的任务沉重而艰巨。 

张咏来到成都,发现内外交困,连官府积存的军粮也只能勉强供半月所需。千头万绪,焦头烂额,从哪里入手呢?很快,张咏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当地百姓有余粮,官府仓廪有余盐,而且粮价偏低、盐价奇高。于是,他降低食盐价格,提高粮食价格,鼓励百姓用粮食换取食盐。百姓闻讯后纷纷换取,不到一个月就积攒数十万斛米粮,可以供应军队两年所需。通过此举,张咏既解决了百姓食盐困难,又保证了军粮供应,受到各方欢迎。 

宋太宗得知消息后,欣喜异常地说:“从前益州常因缺粮告急,张咏才到益州任职一个月,就有了可供应军队两年所需的粮食,以后还有什么事情他不能处理的呢?” 

张咏平定王小波、李顺及张余、刘旰的起义后,发现追随这些人起事的多是为生活所迫的底层民众。为杜绝后患,张咏每年从征收的田税中拿出一部分购买稻米六万斛。到了春季,官府核查城中贫民,按人口发给凭证,让他们种植官田,并发给口粮。这样的做法,造福无穷。据史料记载,其后70余年,成都虽时常有灾馑,但富裕者自有粮食,贫困者也不至于断炊。 

张咏上奏朝廷,指出“蜀地山多地狭,游手好闲者众。战事平息之后,人口将大大增加。稍微遇到水旱,百姓必然乏食”。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张咏还下令拆除侵占水利设施的所有豪华房舍,让更多田地得灌溉之利。张咏珍惜民力,总是想着减轻百姓负担。如果要兴建工程,张咏总是轮番雇用工匠,每次徭役都以十日为限,从不多占用百姓时间,工匠们非常高兴。张咏还修改经商条例,允许西域商人至蜀经商,使四川商贸业日益繁荣,官府大获通商之利。 

“当官凡所设施,动有远识,始时人或不能测,其后卒有大利,民感无穷。”张咏实行的这些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让百姓生计有了保障,社会逐渐趋向安定。张咏为安定宋朝新土出了大力,成为宋初治郡“最佳人选”。 

几年后,因父亲离世,张咏辞官守丧。但是丧期还没过,他就被征为兵部郎中。 

公元998年,宋真宗即位。张咏凭借治蜀的政绩获皇帝赏识,先后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户部使、御史中丞。第二年夏天,他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后转任永兴军知府。当时杭州闹饥荒,很多老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贩卖私盐。官兵捉拿了数百人,张咏仅仅教训了几句便释放了。部属们说:“私盐贩子不加重罚,恐怕难以禁止。”张咏道:“钱塘十万家,饥者十之八九,若不贩盐求生,一旦作乱为盗,就成大患。待秋收之后,百姓有了粮食,再以旧法禁贩私盐。” 

公元1003年,张咏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充枢密直学士,兼任益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入川。 

这一次,他将民间流通的交子规范化,成为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纸币,他被誉为“交子之父”。 

除了整顿金融市场外,张咏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移风易俗上。他认为:“信及于民,然后教之。言及于义,然后劝之。动而有礼,然后化之。静而无私,然后民安而乐业矣。” 

张咏认为当地祸乱缘由,即在“奢侈极珠贝,狂佚务娱乐”,久而久之“极祸必作”。张咏深知取信于民实属不易,所以始终谨慎律己。他一方面顺应当地风俗,另一方面加以节制约束。他亲自制定规则,让官员谨慎遵守。春季农时适宜,张咏经常到田地里亲自种庄稼,以此感化百姓。张咏提倡俭约,经常身着皂色布袍,角带也不事外饰,家中没有侍婢,人称他的寝室寒酸得连寺院禅房也不如。 

宋朝初年,四川人“知向学而不乐仕宦”,20余年没有出过重要官员。张咏第二次入川后,鼓励士子读书,形成读书热潮。他选拔当地学识渊博善于讲学的士人充当学官,还多次到学校慰问劝学。张咏时常作诗,以蜀中前贤杨雄鼓励大家,劝他们积学守儒,改变地方陋习。张咏对读书人的重视和优待,使当地人“不以千里为远,来学者甚众”,激发了当地人读书应举的热情,改变了士人风气。 

宋初四川数次大乱后,张咏施展才干,将动荡不安局势稳定下来。自此之后到北宋末年,四川再未出现大动乱,张咏因此赢得了崇高声誉,成为北宋最有名的治蜀名臣。张咏的言行被当地人编录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张咏是进士出身,文采了得。他对晚唐五代诗歌绮靡与鄙陋的诗风很是不满,主张恢复古诗“疏通物理,宣导下情”的传统。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特点是“特其光明伟俊,发于自然,故真情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 

这一如他的为人。 

张咏任职地方时,往往“威惠相济”,清廉果敢,匡正积弊、扫荡陋习。所以,他每为官一方,无不肃然、百姓称快。 

张咏酷爱读书,许多书他都亲手抄录,边抄边品。他多次劝身居高位的寇准读书。当官后,他的官俸几乎都用来买书了,累计下来,他的藏书近万卷。 

张咏任职边疆时,同僚李居贞抗辽有功,但无人为他请功。虽与他未曾谋过面,张咏却为李居贞惋惜不已。他记录下李居贞抗敌战果并上奏朝廷,却从不对人言及此事。李居贞升官后,辗转得知实情后表示要亲自答谢张咏。张咏拒不见面,只是写信勉励说:您“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我出于公心为国荐才,您如果来面谢,就是私情,不如不见。 

对待同僚如此,对待上官也是如此。张咏为麟州通判时,他的上司麟州太守总是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执政,办事不循条理,让下属无所适从,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张咏作为副手,多次当面责备他,最终这位麟州太守向张咏致歉。 

公元1006年,张咏完成在四川的任职,回京城开封述职。 

公元1007年,工部郎中马亮等人数次举荐61岁的张咏任广州知州。虽然最后因他有病未被任命,但还是能看出对张咏能力的肯定。 

此时的张咏因为脑上生疮,希望可以出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知州。宋真宗认为他政绩出众,不应该去小州县任职,就让他出任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带)知州。 

公元1009年,昇州失火,“烈焰忽飞,狂风并作,人不及走,目不暇旋”。一顿饭之间,千室俱烬。宋真宗遣使慰问,认为有张咏在昇州大可不必担心。张咏妥善处理了此事。 

公元1010年,昇州任满,因为当地百姓请求而留任,张咏加任左丞并转为工部尚书。当年十月,江左因干旱歉收,张咏又出任昇州、宣州等十州安抚使,升为礼部尚书。 

因张咏病重,宋真宗让薛映接他回朝。这时,玉清昭应宫已经建成,监修者是被后人称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 

起初商议在宫城乾地建玉清昭应宫时,就有不少大臣反对。宋真宗为此询问丁谓,丁谓说:“皇上拥有天下的财富,修建一宫奉侍天帝是理所当然的,况且此宫也是用以祈求皇嗣的。群臣中有阻止皇上的,希望以此反驳他们。”宰相王旦秘密上疏进谏,宋真宗按丁谓所回答的告诉他,王旦不再敢言。宋真宗任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升任给事中,实授三司使。 

玉清昭应宫共计3600余楹,原估计25年建成。丁谓征集大批工匠,严令日夜不停,只用7年便建成了,深得宋真宗赞赏。 

在京养病期间,张咏连奏三本,说近年来国库空虚,这样竭尽人民的膏血兴建无用的土木建筑,是奸臣丁谓、王钦若引导造成的,不诛杀他们无以谢天下。 

张咏的做法,惹恼了丁谓、王钦若等人。他们联手弹劾说,张咏身为大臣,在家百日竟然不朝拜,应免掉其官位。在丁谓等人的胁迫下,张咏无奈地对皇帝称自己精力尚可,可出京任职。宋真宗半推半就同意他再次离京赴任,但因体恤张咏,准许他到离京城近的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做知府。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这是张咏赴陈州途中的诗句。作为朝廷的重臣,几十年忠心耿耿,老年还要遭受小人排挤,对张咏来说,内心有难以对外言说的苦闷。虽然心有不甘,但上任后,张咏用他一贯的勤政风格,在短短时间内让陈州面貌为之一新。 

公元1015年,张咏得知流放雷州的寇准被迫害致死的消息后,伏案大哭。这时的他,年老体衰,面容枯槁,病入膏肓,疼痛难忍,不但行走艰难,连吃饭也很艰难。但拖着这样的病体,张咏又上谏说:“不当造宫观,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此皆贼臣丁谓诳惑陛下。乞斩谓头,置国门以谢天下。然后斩咏之头,置于丁氏之门以谢谓。” 

没想到,仅10天后,身心疲惫的张咏便卒于陈州府署官舍。他忠肝义胆、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州老百姓。消息传来,人们黯然神伤,纷纷来为这位刚直不阿的清官送行。 

宋真宗感叹张咏之忠诚,赐谥“忠定”。 

张咏去世后,四川老百姓闻知消息,痛哭流涕,并纷纷停业罢市以示纪念。人们把张咏的遗像放在成都天庆观内的仙游阁,“建大斋会,事之如生,岁岁不绝”。后世在成都为官者纷纷修葺祠堂,纪念张咏。每每祠堂落成之日,“人无幼艾,争捧牢酒,或喜或泣,列拜于庭”。到了明朝,人们在成都城西南建起三公庙,祭祀秦代守李冰、汉代文翁、宋代张咏,岁时有祭。 

南宋时期,陆游看到当年人们为张咏立的生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仙游阁》:“张公一去二百载,杰阁依然横霭中。徙倚看碑仍看画,时闻柏子落秋风。”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