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⑫赵匡胤:勤政爱民 尚贤重德
这是一位在五代乱世中凭借军功脱颖而出的年轻军官。提及他,大家都会想到“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
开封廉洁文化⑫赵匡胤:勤政爱民 尚贤重德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岳蔚敏 发布时间:2023-09-15 08:26:29

全媒体记者岳蔚敏

微信截图_20230915081704

这是一位在五代乱世中凭借军功脱颖而出的年轻军官。提及他,大家都会想到“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

他,就是赵匡胤。赵匡胤,字德明,汉族,河北唐山人,一个从布衣百姓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赵匡胤真正值得被称颂的地方,是他采取中央集权、完善科举考试、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任用贤良、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战乱频仍、王朝更迭、民不聊生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安定的宋王朝。如果没有后面这些功绩,赵匡胤只算得上是五代十国皇帝过客中的一员,难以青史留名。

从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国明君,赵匡胤的传奇是偶然还是必然?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近勤政爱民、尚贤重德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他出身于军人家庭,家族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

长大后的赵匡胤游历四方,21岁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帐下,跟随郭威平定各方叛乱,屡建奇功。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自然得到提拔。赵匡胤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受到郭威的内侄、养子柴荣的赏识。公元953年,柴荣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管理后周首都开封府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一直在战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此职位不可谓不重要。从此,赵匡胤成了柴荣的左膀右臂。公元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公元954年,在事关后周生死存亡的高平之战中,赵匡胤力挽狂澜,大败北汉军,后周大获全胜。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高平之战后,柴荣提拔以惊人的智勇名传全军的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进入后周高级将领的行列,成为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柴荣让赵匡胤对侍卫司、殿前司两支禁军部队大力整顿。在这次整顿禁军部队过程中,他非凡的治军能力令人刮目相看。由于拥有人事任免权,赵匡胤不仅在禁军中树立了威信,还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禁军之中。著名的“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一起成立义社,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为他日后黄袍加身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公元956年,柴荣带着赵匡胤征战淮南。赵匡胤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加授定国军节度使。此后,赵匡胤攻破南唐军、击退契丹骑兵,在巩固后周地位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势力。

乱世之中,胜者为王。赵匡胤凭借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素养,训练军队征战沙场,让后周政权雄踞一方。公元959年,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

公元960年1月31日,是农历大月初一,忽然传来契丹即将联合北汉南下攻击后周的消息。主政的符太后茫然不知所措,只好问计于范质。惊慌失措的范质急忙派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抵御作战。公元960年2月2日,赵匡胤大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到了晚上,赵匡胤身边的亲信在将士们中间散布议论,说当今后周皇帝年幼,即使为国杀敌建功立业,也没人会记得。何不拥立德才兼备的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建立功勋?

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与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趁势将喝得酩酊大醉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将士们的情绪被煽动,众人高呼万岁,声势浩荡。在将士们的拥立下,赵匡胤班师回到开封,兵不血刃控制了后周政权,以宋为国号,仍以开封为国都,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在“陈桥兵变”事件中,赵匡胤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史学界一直讨论的话题。但无论过程如何,赵匡胤的确成了北宋开国皇帝,他所建立的北宋,经过发展,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微信截图_20230915081907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大分裂期间,各路诸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更迭,中原战乱不止,年号换来换去,百姓的日子悲苦凄惨。赵匡胤称帝后,天下仍是割据之势。有一天,他对宰相赵普说:“我每天晚上都难以入睡,因为卧床以外都是别人的地盘。”赵普明白赵匡胤心中所想,他劝赵匡胤改革军制、发展生产,等到有一定基础后,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出兵统一天下。这位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丞相,给了赵匡胤很大的帮助,奠定了北宋的胜势。

赵匡胤韬光养晦,先后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北宋王朝逐步扩大统一。赵匡胤虽然“很能打”,但是光能打,并不足以开启一个盛世王朝。赵匡胤即位后,总结了唐朝覆灭的经验教训。唐代中期以后,府兵制(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府兵就是当地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参加训练,需要战斗的时候才上战场,武器和军服、粮食等需要自备)被募兵制所破坏,各地节度使统帅的军人,都是招募的职业兵,将领们可以长期拥有大量军队,并不断扩大队伍,军队私人化最终导致武人干政。安禄山因此得以起兵反抗中央,酿成让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们竞相扩大自己的军队,尾大不掉,唐中央政府失去了控制节度使的能力,最终形成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这是导致唐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十国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现象屡屡发生,多位皇帝是在掌握禁军大权基础上才得以黄袍加身的。因此,赵匡胤在上台之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行了许多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夺权柄”“制钱谷”“收精兵”三项策略。 

“夺权柄”,在中央集中行政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杯酒释兵权”后,设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与殿前司一同构成的三衙掌统兵之权,分军权;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掌财权。 

在地方上集中行政权,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 

赵匡胤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北宋政府能够较快地铲除五代时期所形成的士族门阀地主与军阀势力的割据,这对于消除分裂之祸,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信截图_20230915082019

“制钱谷”,即从财政上断绝藩镇的经济来源,把财政大权集中到中央,是赵匡胤控制藩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南宋叶适曾经指出:“太祖之制诸镇,以执其财用之权为最急。” 在北宋建立的第二年,赵匡胤派官员到地方参与财政管理。地方每年只留少量日常经费,其余钱帛都要运送到京城汴梁,不得私自占留。公元965年,赵匡胤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运都下,无得占留。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负责掌管一路的财政。从此,地方藩镇的财权也渐归中央。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指挥麾下大军南征北讨,终极目的是希望在统一南方后,再集举国之力拿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清晰地认识到,以宋目前的实力,无法在军事上与契丹争锋,赵匡胤说:“我大宋今天的劲敌,只有契丹!”武力收复无望,赵匡胤萌发一条收复燕云的新思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为此,赵匡胤单独设立了一个“封桩库”,把从各国收缴上来的财富存入其中,用作未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赎金或军资。他对身边近臣说:“我打算攒够五百万缗,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议用钱将燕云诸州赎回来。如果契丹不答应,我就用这些钱当军费招募勇士,强行攻取。”赵匡胤的和平“赎买”政策,是符合宋朝国情的高明之策,既避免了与契丹发生正面冲突,得以将宋朝兵力集中到统一南方的战争中,又向将士们展示了他收复燕云的决心与承诺,鼓舞他们英勇作战,是一个两全的策略。所以,直至赵匡胤驾崩,北宋并未发动武力攻取燕云十六州。而“封桩库”中的钱财逐年增多。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将部分国库和“封桩库”合在一起,改称“内藏库”。 

“收精兵”,主要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说到“收精兵”,不得不提“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策略,不仅是赵匡胤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公元962年,赵匡胤对“开国老臣”“杯酒释兵权”,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公元969年,赵匡胤再次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成功地剥夺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和地方官吏的军权。赵匡胤以知州易方镇,以文官易武将,将全国分为一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谓之“潜臣”;设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及监察,谓之“宪臣”;设安抚使主管军事,谓之“帅臣”;设提举常事,主管农田水利,谓之“仓臣”。这样,节镇的权力就大大被削弱,地方行政、司法之权被牢牢集中到中央。这一做法,不仅使宋朝避免了唐时的藩镇割据局面,也为宋朝后期的稳定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将文官与武将的职责区分开来,文武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互相制约。这是其主要思想之一。人才难得,科举制是当时网罗天下英才的最好办法。赵匡胤改革科举制度,采用锁院制、弥封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值得一提的是,当今考试中采用的密封试卷制度,就是从赵匡胤这一时期流传来的。他广泛应用科举制度来收揽天下英才,努力实现“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对赵匡胤来说,历经烽烟四起的混乱年代后,他很清楚人们急需一个安定和平的家园。赵匡胤对影响国计民生的黄河水患进行了大力治理,在黄河沿岸修筑堤坝、种树防洪,防患于未然。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他还重视图书建设,完善刑法条律等。这些措施,让人们看到宋朝与前面那个战乱年代的不同。 

这也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大功绩。

微信截图_20230915082005


前两年流行穿越剧,一些文人知识分子戏称最想穿越到两个朝代,第一是盛唐,那是个诗人和诗歌受到追捧的黄金时代;第二是宋朝,宋朝有“文人的乐园”的称誉。这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勤政爱民、尚贤重德、宽仁大度以及奉行“文以靖国”和“右文抑武”政策,他温厚的气质,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 

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立下秘密的誓碑遗训,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这份遗训至为机密,甚至连当朝宰相都不知道。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知道这一遗训内容。其内容有下列三点: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是否真有誓碑遗训,其具体内容是什么,目前还有争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里这样写道:“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范仲淹由衷赞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微信截图_20230915081953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赵匡胤与群臣宴饮时,早先是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大臣、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惊恐,都为他捏一把汗。赵匡胤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放声大哭。第二天,有人参劾王著搅闹宴会,追念周世宗,理应严惩。赵匡胤却说:“他喝醉了。世宗在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北宋初期,赵匡胤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还有来自内部的腐败和贪污问题。当时官场贪官污吏横行,他们肆无忌惮地把持着权力,剥削百姓的财富和权益。赵匡胤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廉洁的政府和公正的治理。于是,他选拔了一批忠诚而有才干的官员,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不断完善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将监察机构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紧密配合,建立起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机制。同时,赵匡胤鼓励监察机构与百姓之间的互动,设立投诉举报渠道,让广大民众参与到监察工作中,共同监督政府的廉洁和公正。虽然其制度并非完美无缺,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们的贪欲和违法行为,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黑暗局面,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赵匡胤虽是名战功赫赫的骁将,却尊孔崇儒,知人善任,给了文人一展平生抱负的机会。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时常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以赵匡胤为首的宋初领导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造就了中国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最繁荣的时代。 

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几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公元976年,赵匡胤英年早逝,年仅49岁。宋朝廷根据他的一生功过德行,定谥号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可谓实至名归。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