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游银华 汪少冲
3月2日,阳光明媚,春意浓浓。
但更加感到春潮奔涌、舒心畅快的还要数杞县柿园乡万寨村党支部书记杜振远,因为这天一大早他就分别接到郑州和许昌客户的电话,询问“礼品西瓜”长势情况,商议销售订单。
在温室大棚里,杜振远蹲下身,用手轻轻抚摸着嫩绿的西瓜苗告诉记者:“这些都是‘8424’西瓜苗,去年12月育苗、今年正月初六移栽,刚刚稳苗就接到了订单,看来今年的好收成稳稳的啦!”
万寨村村民在大棚里收获香菜。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同样感到春潮奔涌的还有这里的技术员杜开红。前几年,杜开红家因病致贫,成为万寨村为数不多的贫困户。经过近年在温室大棚里“摸爬滚打”,他俨然变成了集水、电、育苗、大棚管理等技术于一身的“万寨蓝领”。
“我和妻子一年四季在大棚里干活,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打工,比外出收入还稳定,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正在修理悬挂喷洒设备的杜开红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脸上满是笑容。
在芦笋育苗棚,杜开红向记者介绍:“这是座可以种植100亩的育苗棚,芦笋成熟后每斤价格在60元左右,效益可观得很。”
“在家门口打工,不但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自家地里活。”正在香菜温棚里收摘的万寨村村民李四玲边忙手里的活边和记者聊着天,“这多亏了俺村的村党支书杜振远。我们村在他的带领下曾获得‘开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文明村’‘产业兴旺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等荣誉。”
“曾经年少离家门,如今回归报家恩。我1986年11月参军入伍,1988年入党,在部队获得优秀士兵称号并多次受到嘉奖,转业后,在郑州市先后创办多家公司,年营业额达1.2亿元。可在外打拼 30多年还是牵挂家乡的亲人故土,就又回乡创业了。”今年55岁的杜振远讲述着自己的难舍乡愁,他指着温棚里翠绿的瓜秧说:“‘8424’西瓜成熟后脆甜多汁,大家都喜欢吃。香菜收获完后我们要种植上蜜瓜,5月1日之前就能上市,‘金香玉’‘玉菇’两种蜜瓜很受欢迎,兰考、许昌、新乡、平顶山等地的客户每年都会提前联系采摘事宜,销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为了带动村民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万寨村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依托产业振兴政策,建立了万寨村果蔬产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500亩,建成果蔬大棚400座,其中大型连体棚14个、个体工棚152个,主要种植蜜瓜、西瓜、贝贝南瓜、辣椒、菜花、西兰花、西葫芦、小青菜等果蔬。同时加大推动蜜瓜产业发展力度,打造以蜜瓜种植、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果蔬产业园。同时开展电商直播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双营销。
柿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志介绍万寨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时说:“万寨村果蔬产业园年交易额在150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营性收益已到达达到每年60万元。同时,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困难群众’产业模式,优先使用柿园乡各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已有200户群众签订自愿务工协议,务工人员每人每天平均收入60元,每人每月收入可增加1500元~1800元。自项目运营以来,共发放分红款135.9万元,进一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功课做好做实,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记者手记
产业兴则乡村兴
全媒体记者游银华 汪少冲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产业兴则乡村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柱。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抓特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农业,扎实推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尽快走出一条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形成更多更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