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市委、市政府围绕“五个重大”,立足“西强、北美、东兴、南融、中保”城市空间布局,提出谋划建设西部片区、北部片区、东部片区、东南片区、西南片区、中部片区“六大片区”。
中部片区是我市已经明确的“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文旅强市,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主要依托,更是展现开封历史文化风貌、讲好新时代开封故事、助力开封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重要载体。
我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全域理念,强化系统思维,秉持前瞻眼光,以谋划策划规划为引领,以重点项目、工程和片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各方面要素保障,高标准深入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修缮,建设以文旅文创为内核的中部片区,推动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
大美中原、母亲河畔,坐落着八朝古都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闻名中外,各个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起创造了开封灿烂的文化、书写着开封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光辉,曾经从这里照亮过整个世界。
在我市谋划建设的“六大片区”中,中部片区有着重要位置。建设以文旅文创为内核的中部片区,对开封来说,不仅是历史责任所在,也是文化传承所系,更是古城发展所需。
为此,我市全力将中部片区打造成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更新示范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样板区,为开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宋都古城申遗积极贡献力量。
赓续文脉守住“城市之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等国家、省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垂青开封,给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走准走稳高质量发展路子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多重政策支持,为开封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一砖一瓦打上“开封烙印”、一景一园讲述“开封故事”、一街一巷凸显“开封特色”……在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过程中,中部片区是开封享誉全国和世界的底色、底蕴所在。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叠加的发展契机,我市在中部片区建设中找准定位、瞄准目标、积极谋划、统筹推进。
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聚焦黄河、大运河、宋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紧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展示区、宋文化核心体验地发展定位,集中打造重大标识、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宋代可移动文物、宋代文化遗址、宋代文献资料、宋文化记忆等宋文化活化再现工程,形成“地下北宋东京城、地上真实开封城、云上风雅大宋城”的立体多元展示格局。
我市突出抓好“三条文化带”,努力将古城墙文化带打造为生态保护和遗址保护有机融合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体验带,将千年中轴线文化带打造为宋文化保护展示体验带,将古都水系文化带打造为都市水生态文明体验带。
中部片区核心区是指开封城墙合围的13平方公里,同时延伸到宋外城和元大堤。我市以此为重点,编制完成《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整体管控指引开封古城保护与建设,规划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古城整体格局、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包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环境风貌区等)等纳入保护范围,严禁大拆大建,实施有序更新,保护好古城的整体风貌与格局。
根据《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我市通过文态塑魂、业态引导、形态提升、生态修复,实现古城“四态融合”,在这里开启宋都古城“全域保护、全域规划、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五个“全域”的保护发展新模式。我市还制定《开封市古城保护条例》,在法定层面对开封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提出多层次保护框架和策略。我市正在编制的《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也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作为重要章节进行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按照前瞻三十年、干好前五年、立足近两年的理念,精准对接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提出的“一中心一胜地”(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目标,提出开封“一都一城”战略目标,即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我市聚焦战略性、全局性、牵引性的重点工作,突出工程化、项目化、方案化,高标准编制《开封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开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落实《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修改完善《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积极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
为蓄积发展新动能,我市突出抓好了清明上河园三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我市实施鼓楼夜市整体提质改造和马道街历史街区的文旅业态调整,擦亮鼓楼“田字块”文商旅金字招牌。同时,立足旅游资源优势,以开封府、包公祠、延庆观、大相国寺景区综合提升为核心,以水系三期、朱雀门展示馆、州桥遗址展示馆、包公湖景区周边提质改造为抓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
我市提升鼓楼观光夜市、书店街百货夜市、城墙夜游、大宋御河夜游等夜游项目,打造鼓楼夜游品牌,丰富“夜游经济”供给。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文旅企业合作,打造主题性、特色化新项目,实现双赢多赢。为提高城市国际辨识度,我市还以“一城宋韵·东京梦华”为主题形象,以主题公园、文物景区、文化场馆、考古遗址为依托,通过传承文脉、深挖内涵,构建“处处是景、步步留人、月月有节、时时消费,项项有故事、链链相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州桥再现千年风华
这些年,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一处考古发掘现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沉睡地下的开封州桥逐渐露出真容,向世人展现湮没千年的文化记忆,昭示着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新成果:北宋州桥重见天日,实证开封“城摞城”,首次揭示了北宋东京城内大运河形态。
在北宋都城东京,州桥是城中心一座标志性建筑和御街的枢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但凡写到京城里发生的事,州桥总是频频出场。“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点就在州桥。梁山好汉元宵夜闹东京,数次出现在州桥附近。“州桥明月”跻身汴京八景之一,每到节庆之日,州桥南北更是摩肩接踵、灯火璀璨。作为东京城胜景的见证者,北宋之后的岁月里,州桥历经重修改建。黄河泛滥导致汴河淤塞日渐严重,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洪水灌城后,汴河与州桥彻底在开封地面上消失。
1984年8月,开封市政部门在修筑下水管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古州桥遗址,遗址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交叉路口南约50米。随后在工程范围内开挖探沟,清理出了部分桥面,挖出桥孔中的淤泥,对桥址进行了初步考察。
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开展了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除了发现汴河河道及其南北两岸河堤、州桥本体外,另发现有不同时期的灰坑、墓葬、水井、房屋建筑基址、灶、排水道、沟等遗迹110余处,出土遗物6万余件。
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两岸发现有大型浮雕石壁,其上雕刻有海马、仙鹤、祥云等,一匹海马、两只仙鹤为一组,目前两岸各发现三组。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史学、文化和审美价值。宋代汴河浮雕石壁的发现,印证了《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根据科学检测,两岸石壁的氧化物组成、物相组成及含量与荥阳段沟河区域石块极为接近。文献记载:北宋修建东京城的皇家采石场位于现荥阳市贾峪镇南部石碑地、段沟河和桑树潭3个自然村。科学检测结果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介绍说,目前发现的州桥是一座砖石结构单孔拱桥,其时代为明代早期,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而成的。桥面南北跨度为26.4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桥台东西两侧各展出雁翅,加上两侧雁翅,东西总宽约48米。州桥桥面中间略高,向南北两侧呈坡状。桥台东侧雁翅上残留有栏杆地伏石,雁翅金刚墙上部用青砖错缝平砌,下部用石条平砌,桥券用青砖券成,厚六层,三券三伏,券脸用斧刃石砌筑,桥孔两侧金刚墙用青石条东西顺砌,总高6.58米,桥孔宽5.8米,从桥孔的侧面平视,桥孔的横截面呈现出类似城门洞的形状。
开封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誉,又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在此开凿了开封城市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鸿沟,把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连接起来,使千里中原变成水陆通道,掀开了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运河中段的通济渠因为是利用古代汴水改造而来,亦称汴渠,它西通河洛,南达江淮,是运河最主要的河段。到了北宋,开封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与城外的运河系统相衔接,合称“漕运四渠”。
考古工作者还对州桥东侧汴河河道进行了深度发掘,均发掘深度约为9米,局部深度已达13.5米。现在南北两岸的唐宋时期河堤已经清理出来,同时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
州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列为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重要运河水工遗存保护”名录,被河南省列入“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名录和河南省“黄河文化九大重大考古项目”之一。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本次考古发现再次明确印证:千百年来,开封城中轴线的位置从未偏移。这就是开封老百姓引以为傲的“千年未变中轴线”的含义。
重塑“活着”的文化记忆
一座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这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条老街巷、一处古民宅、一个老街名、一棵古树,皆是时代的记忆,见证着城市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开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我市以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为重点,实施古都风貌再现工程,明确古城四厢二十坊“保护、修补、更新、保留”的实施策略,突出古城和文物保护,避免大拆大建,用“绣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这里不但街道干净整洁,而且烟火气特别足,街边的小店各有特色,感觉特别好。”11月29日,67岁的“老开封”张玉德来到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坦言“这里巨大变化让人惊叹”。在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提质改造工程中,“拥挤”在这片面积约0.22平方公里老棚户区里的商场后街、鹁鸽市街、铁佛寺街、生产街、复兴街等10余条街巷开始了蝶变重生。纵横道路两侧的电线杆和杂乱无章的电线消失无踪,道路两侧古朴典雅的建筑和街景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在我市的努力改造下,斑驳破损的临街墙面被统一粉刷成灰白色,以前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如今全部得到硬化,街道上乱搭乱建的简易棚、违建不见了踪影……只用很短的时间,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重塑“活着”的文化记忆,对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传统院落和历史建筑遗存丰富的复兴坊街区,我市不搞大拆大建,也不同于一般的点状单体文物保护,而是整街区的保护利用。我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实施“一拆”“三保”“四改”,即拆除违建和丑陋张贴,保护市井格局、保护历史建筑、保护传统院落,改造街巷道路、改造老旧厕所、改造建筑立面、改造地下管网。
近年,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做好开封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大文章”的要求,全面保护历史街区,延续街区风貌,传承历史文脉。2018年,我市的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我市对开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修补与完善、更新与复兴、经营与管控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后,我市紧紧抓住“城市双修”这一契机,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谋划实施了大梁路等“6+6”示范街街景整治工程,完成鼓楼里、铁佛寺街等一批背街小巷和老旧街区改造,走出一条开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古城修补”之路。
在我市制订的《开封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方案》中,将宋都古城核心区作为城市更新先行启动区,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韧性、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我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完善街区功能,重塑街区活力。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工作,并统筹考虑老街巷、老胡同的功能、空间、文化,有规划有步骤地对老旧小区、老街巷进行改造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我市除了维修改造小区内的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设施,还修缮房屋外墙、围墙,完善养老、托幼、充电、快递等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一系列升级改造,解决了背街小巷路况差、出行难、灯不亮、污水流等一系列民生难题,让老街巷、老胡同更适宜居住。
漫步在古都开封的古老街巷,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湖畔河边,那焕然一新的城市容貌、坦荡如砥的通衢大道、红绿相映的生态环境、沁人心脾的宋文化韵味以及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无不让广大百姓为之点赞,也彰显出开封这座古城无穷的魅力和生动鲜明的个性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