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兰兰
他扎根基层、扎根乡村,背着药箱为乡亲们行医看病50多年,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他就是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乡村医生马文芳,一身白大褂,穿行阡陌间。从“赤脚医生”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马文芳以50多年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
10月16日,记者联系采访马文芳,他说要等到党的二十大开幕式结束。昨天14时,马文芳和记者聊起自己的故事。“我16岁开始干村医,风里雨里大半辈子,为父老乡亲防病治病,让他们平平安安是我一辈子的心愿。”马文芳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不富裕,缺医少药,他亲身经历了求医难的困窘。
之所以成为乡村医生,和马文芳的一段人生经历有关。马文芳告诉记者,在他10岁那年,母亲得了伤寒病,因为没钱送医治疗,32岁的母亲离开了他们。母亲去世5天后,马文芳8岁的二弟也染上伤寒。看到他家的不幸遭遇,父老乡亲纷纷伸出援手,你5分我1毛,共捐了169元,乡亲们还帮忙抬着弟弟到开封市看病,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亲人。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马文芳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为乡亲们解忧。也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支撑着马文芳一辈子扎根基层、扎根农村。
从担任乡村医生的那天起,马文芳就决心用医术为父老乡亲解除痛苦。马文芳白天在诊所看病,晚上背着药箱,登门入户给乡亲们“瞧病”。他心里时刻装着村民的疾苦,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他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有钱看病,无钱也看病,50多年如一日。马文芳说,乡村医生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村民一旦突发急症,首先想到的就是乡村医生。只要有求助他就会为村里的老人、幼儿、孕产妇送医送药,服务到家。直到现在,马文芳还保持着在诊所和衣而睡的习惯,就是为了方便夜里出急诊。
诊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大多是弱势群体。马文芳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村里有贫困户,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失去劳动能力,马文芳免费上门送医送药,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多年来,马文芳始终坚持“把病人当亲人、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的行医准则,把自己的诊所建成了“爱心诊所”。不仅如此,他还建立健康服务站,免费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体检。他为村里1000多名40岁以上中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村里的孩子建立了计划免疫档案。“非典”横行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马文芳设立服务站,开展消杀、测温,向村民宣传讲解疾病防控知识,确保了全村村民的身心健康。
肩上挎药箱,一身粗布衫,两脚雨雪泥,常年走家串户,社情民意他最清楚。连续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马文芳,在日常行医过程中,还注重收集群众意见,每次为病人治疗后,习惯性地咨询对方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向他反映。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把目光聚焦“三农”问题,提出的建议都获得重视、得到解决。
50多年来,马文芳日夜行医问诊、治病救人,用医术为乡亲们筑起生命健康的屏障。他说,“乡村医生是服务基层的卫生勤务员,村民的身体都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今年已经71岁的马文芳,仍坚守在农村卫生事业一线。“老百姓需要看病,只要还能动,我就会继续看下去。”马文芳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仍将一如既往地穿梭于田间地头,坚守在维护乡亲们健康这块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