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兰考县 > 正文
兰考:泡桐花开 千顷澄碧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于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是焦裕禄同志战斗过的地方、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兰考:泡桐花开 千顷澄碧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蔡小俊 张东伟 游银华 鲁杰 发布时间:2022-07-08 09:11:55

开封日报记者 蔡小俊 张东伟  游银华  鲁杰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于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是焦裕禄同志战斗过的地方、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当年,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正是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栽下一棵棵泡桐树,不断筑起防风固沙屏障,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治理“三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两次到兰考视察,三次听取工作汇报,作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明确要求。

D01P3689(1647340)-20220708085417

焦裕禄干部学院焦裕禄塑像。   开封日报记者 李克君 摄

一个人,一种精神

讲述人:卞九灵,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农民,除“三害”亲历者

历史上,从明后期到清咸丰五年的数百年间,黄河多次改道,致使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河水外溢,村庄被淹、农田被毁。洪水过后,沉积下的泥沙经太阳暴晒后,大风一起,黄沙漫天;大风过后,黄沙堆积成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沙丘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越积越高,进而形成数十米高的大沙丘。遇到大的风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毁灭庄稼、封路断道。就这样,形成了兰考县当时的84个大风口、63个大沙群、261座大沙丘。其间,许多村庄被风沙掩埋,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后,带领群众翻淤压沙,向风沙进军、向沙丘夺粮。如今的兰考,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连绵沙丘而今绿树成荫,昔日的“沙土窝”变成了今日的“粮油川”。

当年,焦裕禄到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查看风口和沙丘情况时,就是由时任村会计的卞九灵和村党支部书记游梦昌陪同。说起当时的情景,今年82岁的卞九灵老人记忆犹新。 

“当年,这里是风口,一刮起风沙,白天屋里点上煤油灯才能看见。俺们村的群众都没法出门,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焦裕禄书记和县里的同志来到我们村,顶着风沙查看情况。”7月5日,卞九灵老人回忆道,焦裕禄在查风口、流沙时,受村民魏铎彬为其母亲用胶泥盖坟头和当时地里槐树的启发,才有了治风沙的“贴膏药”“扎针”之说。当时群众戏称当地的土地叫“蒙金地”,其实就是上面一层沙、下面胶泥地。在焦裕禄提议下,当地群众试着把胶泥翻出来盖住上面那一层沙,治沙效果良好。 

“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治风沙,整理土地上千亩;贴膏药、扎上针,领导我们拔穷根。”说到动情处,卞九灵老人给记者背诵起自己编的顺口溜。 

张庄村西边有一处茂密的槐树林,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焦林”。1963年7月焦裕禄来到兰考,带领除“三害”工作队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组织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锁住风沙。焦裕禄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的治沙经验,继而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沙斗争,为当地人民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50多年过去了,经他组织栽下的刺槐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像一个擎天的宝盖,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里,为周围群众遮风挡雨。为了缅怀焦裕禄,周围的群众亲切地称这片树林为“焦林”,称刺槐为“焦槐”。 

在兰考县采访,很多老人能讲述他们见到焦裕禄时的场景:他有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推着自行车到村里的,看到百姓在劳作,便会上前搭一把手。“翻泥压沙的时候,焦书记亲自拉个架子车,外面褂子脱了,穿个线衣,裤腿也挽起来,和大家一起干。”有老人回忆道,“焦书记经常带着群众一起种树。我们让他歇歇,但是他看到有人在推车,又去帮着推车了。我们也都不好意思休息,就一起去帮忙。”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尽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也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兰考,亲手种下了一棵泡桐树,并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桐 记者刘睿恒摄

全媒体记者 刘睿恒 摄

一棵树,一个产业

讲述人:魏善民,兰考县兰阳街道朱庄社区农民,焦桐守护者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在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焦裕禄于1963年春亲手栽下的一株泡桐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经过59年风雨的洗礼,这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已亭亭如盖,每天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伫立、沉思。焦裕禄精神在兰考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焦裕禄科学求实的作风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7月5日,细雨蒙蒙。老党员魏善民像往常一样,骑车来到离家1公里的焦桐下,认真清扫着树旁的每一寸土地。51年来,他每天如此,从未间断。对老人而言,焦桐的每片叶子与每个枝丫,都是如此的熟悉:家中两代人近60年的“照顾”,见证了它从弱小到挺拔、枝繁叶茂的过程。 

魏善民今年已经80岁,但仍然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泡桐树属于速生树种,只有二三十年的寿命,但由于焦桐被护理得好,近60年了依旧枝繁叶茂,能开出漫天的桐花。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这棵参天大树,象征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已经植根大地、深入人心。 

泡桐是华北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之一,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利于形成循环发展的泡桐产业链。20世纪90年代,有专家考察后认为,泡桐是制作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音板的上佳材料。一时间,兰考的民族乐器加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谁也想不到,当年焦书记带领群众栽下的挡风树,如今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采访中,当地群众兴奋地告诉记者。用泡桐制作音板发展起来的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支柱产业。如今兰考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0万套,民族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年产值近30亿元,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1/3。 

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46万亩,种植泡桐树200多万株。全县林产工业从业者4万余人,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70多亿元。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是探求就里的科学求实作风。

兰考东坝头镇张庄街景 全媒体记者 姜菡 (2824449)-20220519150937.JPG

红为魂,绿为本

讲述人: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87万兰考县干部群众

当年,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通过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植树造林等方式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如今,兰考县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红为魂、以绿植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点绿成金,发展绿色产业。45万亩多年生植物,为兰考大地披上绿衣。兰考“新三宝”及“5+1”畜牧产业体系为群众增收提供绿色金库;76家亿元企业正在绿色生产;3家生态综合体正在迸发绿色效益,年均实现增收约1.6亿元。 

变废为宝,开发绿色能源。兰考县依托绿色循环企业,通过焚烧发电、生物制气等方式变废为宝,年均消纳各类垃圾75万吨,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初步形成。兰考县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示范县。 

以人为本,构筑绿色人居。兰考县建立农村垃圾四级分类模式,实现日产日清;推进“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11%;逐步建设180个美丽乡村,开展454个村“清零”,创建3323户美丽庭院。兰考县先后获得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等荣誉。 

植绿引水,营造绿色生态。兰考县按照“一水、一网、双环、多心”的绿地系统规划,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该县通过建设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开挖疏浚144条河道、建设10座液压拦水坝等工程,构建了“一源两带,十二湖十二脉”的生态水系框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兰考县以“绿荫兰考”为目标,把绿色作为城乡发展底色。兰考县按照一年一个主题,全面实施全域绿化,将兰考建设成为绿色贯通城乡、生态成果共享的“森林兰考”。通过实施泡桐苗圃种植、廊道绿化、国储林建设,茁壮成材的泡桐树成为兰考人的“绿色银行”。目前,兰考县林木覆盖率为32.9%,村庄林木绿化率在30%以上。如今的兰考,建成了平原地区独有的“绿水青山”,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殊荣,并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近年来,兰考县始终牢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及兰考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大力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在兰考落地开花。 

泡桐花开,千顷澄碧。一个“拼搏、开放、生态、幸福”的兰考正在绽放新的风采。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