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魂飞万里盼归来
焦裕禄,在短暂的42年人生历程中,在开封市尉氏县工作长达6年之久。他用“父老生死系”的忠诚,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魂飞万里盼归来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朱朝星 发布时间:2022-06-10 15:54:11

开封日报记者 朱朝星  文/图

焦裕禄

焦裕禄,在短暂的42年人生历程中,在开封市尉氏县工作长达6年之久。他用“父老生死系”的忠诚,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魂飞万里盼归来,百姓谁不爱好官。”数年来,尉氏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焦裕禄,大家通过各种形式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一幅幅画作、一座座雕塑、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实物,无不述说着焦裕禄同志在尉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感人事迹,无不在着力还原他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感人场景……

6月7日午后,距如今尉氏县委、县政府百步之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青霞故居,在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的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一床一桌一藤椅、一壶一书一电话,睹物思人,把泪成雨……在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馆长李建强的讲述下,一帧帧、一幕幕,无不诠释着焦裕禄暮雪朝霜、肝胆长如洗的英雄意气……

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 

尉氏是焦裕禄的第二故乡

焦裕禄一生为党和人民工作了18年,其中两度在尉氏工作,长达6年。在尉氏的6年是焦裕禄工作最危险、生活最艰苦、经历最丰富的6年。尉氏是焦裕禄的第二故乡,是焦裕禄从政起步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锤炼地! 

6年时光荏苒,更是他光辉历程的缩影。 

“焦裕禄先后担任过尉氏县宣传干事,彭店区委委员、区队指导员,大营区区长,团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等。他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参与和领导了淮海战役的支援前线工作和剿匪反霸斗争、土地改革运动,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任务,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尉氏传颂。焦裕禄在尉氏工作期间,经历了多个岗位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翻看着一件件珍贵的收藏品,李建强深情道来。 

1948年8月,焦裕禄任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当时的大营九岗十八洼,岗岗洼洼有“响马”,聚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土匪组织。为此,不到一年,大营区就换了几任区长。焦裕禄到了大营就一刻不停地忙碌起来,白天访贫问苦,晚上书写材料,彻底摸清哪个土匪有命案、哪个地主有恶迹,然后一一上报区委、县委。 

焦裕禄在大营区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当时的大营村有个土匪头子叫黄老三。通过调查,焦裕禄了解到大营村的李明、榔头、梁赖货等人受黄老三的迫害最大,对黄老三仇恨最深。于是,焦裕禄天天去这些人家走访,同他们谈心,甚至和他们同吃同住。他白天同群众一起吃黑窝窝、喝菜糊糊,晚上同群众一起钻草庵、睡牛棚。焦裕禄的真心和勇气赢得了贫苦大众的信任。在群众的有力支持下,区政府从起步时十多人八杆枪的小队伍,发展成为以青年人为主力轰轰烈烈的民兵武装。 

在剿匪反霸斗争中,除了组织农会、民兵和群众宣传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焦裕禄英雄虎胆,甚至单刀赴会、深入匪穴与土匪势力斗智斗勇,想方设法分化瓦解黄老三的土匪黑恶势力。 

焦裕禄将计就计对罪恶滔天的匪首黄老三来了个三捉二放,每次捉与放都会清查出一批土匪来,直至黄老三变成“光杆司令”,才押他召开人民公审大会。枪决黄老三的时候,人们奔走街头,到处传唱“杀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当时的大营区不仅是远近有名的“土匪窝儿”,还是有名的沙窝儿,一年四季黄沙漫天、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闭塞,群众的生活异常艰苦。焦裕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走村入户找老农交谈,寻找防风治沙的办法。 

群众的想法给了焦裕禄很大启发。他根据“以林促农、以农养林”的工作思路,提炼出了“植树防沙、压柳固沙”的科学方法。大营全区村村寨寨掀起了“砸柳桩、压柳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高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大营区积累的这些防风治沙经验,为后来焦裕禄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大营区期间,焦裕禄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公仆意识、勇敢智慧的斗争艺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永远镌刻在一方天地间,飘扬在人民群众心中! 

1950年2月至1951年6月,焦裕禄任共青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其间,他与尉氏县小东门优秀团干部徐俊雅结为伉俪,在艰苦的岁月里开启人生的美好与甜蜜……

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馆长李建强讲述焦裕禄在尉氏的点点滴滴。

“焦裕禄是影响俺一生的人”

今年已是89岁高龄的尉氏老人王小妹是焦裕禄精神忠实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每年她都到尉氏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和各大中小学校园里,宣讲、弘扬、传承焦裕禄精神。这位焦裕禄曾经一手培养的女干部、焦裕禄干部学院特聘兼职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传承焦裕禄精神的道路上。她说:“只要我自己有一口气,我就要把焦裕禄精神传承下去。” 

1950年,一个麦苗青青、杨柳依依的春日上午,尉氏县尚王村西南地,年仅16岁的王小妹正哼着小曲、躬身在麦田里松土保墒。她猛一抬头,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已来到自己面前。其中一个穿中山装、长相清瘦而英俊的人问她:“小姑娘,你咋在这儿锄地呢?”她回答:“家里没劳动力、没男孩,我得干啊!”问话的人见王小妹既不胆怯又这么可爱,便笑着说:“小姑娘,你叫啥名字?”“王小妹。”“小妹同志,你人小志气大,又能干。好啊,好好干,以后咱们会见面的。”后来,王小妹才得知,问话的人是当时的大营区副区长兼武装部部长焦裕禄。 

第二年春天,由于王小妹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县特等劳模。县里为她颁发了奖章,奖励她一面鲜红锦旗和一块蓝布。王小妹在县里安排下,坐着马车光荣回家的时候,只见焦裕禄拨开人群,走向王小妹,紧紧握着她的手说:“王小妹同志,又见面了,祝贺你。你不要骄傲,这只是个起点,你敢闯敢干的精神一定要发扬下去。你不但参加劳动,还要把村里的妇女都发动起来,和你一样投入生产……”王小妹句句听在心里,连声说着“中中中”,眼睛湿润了。此后,“王小妹,十七岁,斗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会”的顺口溜便在尉氏叫响了。 

这年5月,作为妇女解放的典型,王小妹和身为共青团县委副书记的焦裕禄一同参加省首届团代会。会上,省电台安排记者采访王小妹。一向泼辣的王小妹对焦裕禄说:“焦书记,我不去。我没文化,也不会说,我害怕。”“你怕啥?你不会说,我教你。”焦裕禄便一字一句地教王小妹。焦裕禄认真地教,王小妹一句一句地学,心里轻松了很多。 

之后,王小妹长期在尉氏县计生委工作。她工作认真负责,总是丁是丁卯是卯,从不搞特殊。退休后,王小妹依然忙着做善事。她要么忙活着给人牵红线成人之美、要么无偿帮困难菜农卖菜等。 

王小妹,这个经焦裕禄一手培养的女干部,组织上一直惦记着她。焦裕禄逝世纪念大会上,她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2014年7月29日,王小妹被焦裕禄干部学院特聘为兼职教授。 

“焦裕禄是影响俺一生的人,没有他对俺的教育和帮助,俺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弘扬焦裕禄精神是俺一生的追求!”王小妹说。

尉氏新貌。

贾鲁河畔的功德碑

贾鲁河是河南省内除黄河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发源于新密,途经郑州、中牟,达尉氏,再进入扶沟、至周口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的前身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 

尉氏县靳村大队就处在贾鲁河滩区,毗邻鄢陵县马庄村和扶沟县小岗杨村。当年这里曾遭受大洪灾,洪水退后,河滩内泥沙淤积、寸草不生,找不到地界,周围3个县没有人愿意耕种。慢慢地,靳村农民开始在河滩内压柳条、打柳橛,男女老少齐上阵,硬生生整理出大约1600亩土地来。 

眼看着柳树林长起来了,柳林里慢慢能种庄稼了,邻县马庄和小岗杨村的群众眼红了,要求收回属于他们的土地。每年秋收季节,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1962年秋季,河滩里的高粱长势喜人,靳村安排了护林人员。护林员在巡视庄稼时突然发现邻村几个人正在砍伐防护林中的柳树,赶紧回村报告。 

矛盾升级到一触即发,一场流血冲突眼看就要发生。消息传到县里,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主动提出前往。他说:“我以前在彭店区工作过,靳村我熟悉,让我去吧。”由于事关3个县,焦裕禄约上多方干部,又请来省厅领导,决心要解决这一遗留复杂问题。 

焦裕禄组织大家每天徒步几十里察看现场、分析根源,结合原始文书,对照现有土地状况,逐家逐户丈量,耐心细致去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重新勘定了三地土地界线,立下了三地交界碑,成功化解了矛盾。从此,三县人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工作组离开靳村,群众自发在三县交界地界碑处,连续放映了3场电影,为专案组送行,更为焦裕禄书记送行。 

如今每当群众说起这块贾鲁河畔焦书记亲手立下的界碑时,都要提起焦书记,这界碑早已坚实地立在当地农民的心坎里。 

…………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是一种春风化雨、可信、可学的人生道德楷模;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催人奋进、锐意进取、永不过时的力量。 

焦裕禄同志在尉氏工作时,足迹遍布尉氏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他在尉氏的点点滴滴,成了人民群众永不泯灭的记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成为河南省党性教育重要场所,并获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称号。 

与此同时,尉氏县组织拍摄了曲剧《焦裕禄补戏票》、微电影《薪火》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微电影《盼归来》被中国方志网“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专题专栏收录,该片全网络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次。尉氏县编纂的《不泯的记忆——口述焦裕禄》一书,被人民出版社列为本版书正式在全国公开发行,为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作出积极贡献。 

焦裕禄,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用光辉的一生,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这种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这种精神广为传颂,感召无数儿女;这种精神历经时代更迭,历久弥新;这种精神就像一团火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穿越时空,照亮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奋进的征程;这种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