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寻味开封:苏辙不出兵
​网上很多文章在谈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关系,有的猛夸苏辙是“大宋第一暖男”,有的说苏辙不惜用官位给苏东坡赎罪,为了救哥哥才一路做到宰相。
寻味开封:苏辙不出兵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2-05-09 08:32:26

网上很多文章在谈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关系,有的猛夸苏辙是“大宋第一暖男”,有的说苏辙不惜用官位给苏东坡赎罪,为了救哥哥才一路做到宰相。

在真实历史上,苏辙对苏轼确实很好。

我们先简单聊聊苏轼和苏辙的前半生。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洵是老爸、苏轼是大哥、苏辙是小弟,关于这一点,人所共知。事实上,苏洵总共生了仨儿子,大儿子名叫苏景先,在苏轼3岁(虚岁,下同)那年不幸夭折了。照这个排行,苏轼是老二,苏辙应该算老三。 

苏轼和苏辙同父,但未必同母,因为苏洵娶有一妻二妾,妻子姓程,两个小妾分别姓杨和任。程氏生了苏轼,史有明载,但苏辙是谁生的呢?可能是程氏生的,也可能是杨氏或者任氏生的。 

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嫁给了苏轼的得意门生秦少游。实际上苏轼没有妹妹,只有一个姐姐,在眉山大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称“苏八娘”。苏八娘嫁到眉山官宦之家,20岁左右被虐待至死,所以,苏轼哥俩很长时间都不跟姐姐的婆家来往。 

苏轼和苏辙在同一年结婚,那年苏轼19岁,苏辙才16岁。婚后第二年,哥俩就跟随父亲苏洵进京考进士。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中,但苏洵却落榜了。考中进士后,哥俩又参加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时称“铨试”),都没能通过。直到公元1061年,哥俩再次进京,终于在最高级别的选官考试(时称“制举”)中取得优异成绩。当时苏轼26岁,苏辙23岁。 

公元1062年,苏轼正式进入官场,被派往陕西做官,而苏辙则谢绝了朝廷的派遣,留在京城开封侍奉苏洵。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今宝鸡市)当了三年“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苏辙则在开封侍奉了三年老父亲。也就是说,为了给父亲尽孝,同时也为了让哥哥安心工作,苏辙放弃了早早做官的机会。用儒家伦理讲,他做到了“孝”和“悌”,堪称道德标杆。 

公元1065年,苏轼从陕西回到开封,改做京官。眼见哥哥回京,父亲有人侍奉了,苏辙才前往河北大名府担任“推官”(相当于市政府副秘书长),那是他在官场的第一份工作。 

但苏辙到大名府刚一年,父亲就去世了,苏辙和苏轼扶柩还乡,丁忧守制,直到公元1069年才再次进京。进京后,苏轼在开封府做“推官”,苏辙被派往陈州(今河南周口)做“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此后十年里,苏轼仕途都很顺利,从推官升通判(副市长),从通判升知州(市长),在各地岗位上不断升迁。苏辙呢?一直当副职,不过官衔也在升迁。 

但是到了公元1079年,苏轼在浙江湖州当知州的时候,出大事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了。 

关于“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各种论述车载斗量,这里无需啰嗦,我们只看看苏辙在此案中的表现。 

案发之时,远在湖州的苏轼毫不知情,而正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做签判的苏辙因为离开封很近,收到了好友王诜王驸马的书信,赶紧派仆人骑快马飞奔湖州。遗憾的是,那个仆人半道上耽搁,让抓捕苏轼的钦差赶到了前面。当然,就算仆人能提前赶到湖州,也不能扭转案情,但却可以让苏轼有个思想准备。 

公元1079年八月十八,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当天深夜下了大狱。苏辙先托京城友人打探案情,然后向宋神宗上书求情。这篇文章叫做《为兄轼下狱上书》,全文有几百字,我们只摘录其中最关键的几句: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 

微臣早年丧父,与兄长苏轼相依为命,如今得知他被捕入狱,全家惊恐,痛哭失声。 

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我哥苏轼本性并不坏,仅仅是天性耿直,爱发议论,被人抓住了把柄。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微臣愿意将所有官职还给朝廷,只求陛下开恩,不敢奢望您免去他的罪过,但愿您能饶他一死。 

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感情向来深厚,所以这篇文章发自肺腑,绝无水分。 

苏东坡怕死吗?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喜生畏死是人之天性,就连苏东坡也不例外。但在小命难保之时,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苏辙。 

不过还必须说明的是,当时宁可罢官也要为苏轼求情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包括驸马王诜、苏辙的上司张方平、苏轼的同乡范镇、苏轼的同学章惇、苏轼的学生黄庭坚、黄庭坚的舅舅李常、黄庭坚的岳父孙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这些人都是官员,有的还是高官。后来苏东坡出狱,流放黄州,这些求情者也都受到牵连,有的被罢官,有的被降级,有的被罚款。 

比较一下哥俩的性格,苏东坡更加直率,更加幽默,更喜欢开玩笑,所以树敌较多。苏辙呢?少年老成,城府较深,所以在后半生升官更快。 

宋哲宗在位时,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兄弟都得到重用。苏轼从杭州知州升礼部侍郎,又从礼部侍郎升礼部尚书。苏辙从户部侍郎升御史中丞,又从御史中丞升尚书右丞。宋朝搞的是群相制度,朝堂上一群宰相,其中“尚书右丞”只比“尚书左丞”低半级,相当于副宰相。到这时候,苏辙的官位已经比苏轼高了。 

苏辙为什么能做更大的官呢?因为那时候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并非宋哲宗,而是高太后。高太后非常谨慎,所以更喜欢生性谨慎的苏辙。 

但苏辙有时候又太谨慎了,谨慎到了简直欠揍的地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元1091年六月,西夏十万大军入侵陕西,屠戮军民万余人。高太后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其他人都主张出兵反击,苏辙却极力反对。 

苏辙说:“凡欲用兵,先论理之曲直。我若不直,则兵决不当用。”出兵先看占不占理,如果我方不占理,坚决不能出兵。 

苏辙又说:“夏人引兵十万,直压熙河境上,不于他处作过,专于所争处杀人,此意可见。此非西人之非,皆朝廷不直之故。”西夏干吗出兵十万来打我们呢?因为我们对不起西夏。 

苏辙还说:“边臣贪功生事,不足以示威,徒足以败坏疆议,理须戒敕。”边疆守将跟西夏交战,属于贪功生事,于我大宋不利,朝廷应该申斥守将。 

其实西夏一直在攻打北宋边疆,王安石变法时期成功反击,夺回失地,还修筑了许多堡垒。司马光一执政,不仅将那些土地拱手送给西夏,还拆除了绝大部分堡垒。作为司马光的追随者,苏辙继续坚持绥靖政策,处处对西夏退让。他真实的想法其实是:西夏可以不遵守约定,我们大宋不能不遵守,因为一打仗就没好果子吃,“兵起之后,兵连祸结,三五年不得休,将奈何”(苏辙《颍滨遗老传》)。假如我们穿越到宋朝,给苏辙解释“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求出来的”这个道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骂我们“贪功生事”。 

等到高太后薨逝,宋哲宗亲政,苏辙的相权很快就被剥夺,为啥?不仅是因为宋哲宗想要改换朝臣班底,也是因为少年皇帝年轻气盛,早就对苏辙的绥靖外交反感透顶了。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