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神仙团队打造的神仙作品”“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被宋韵之美深深折服”……央视虎年春晚,源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一亮相,惊艳了无数观众,从短视频平台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
近年来,宋文化颇受欢迎,众多艺术作品都聚焦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朝代。宋文化奠基于开封,成形于北宋。开封通过深入挖掘宋文化资源,唤醒城市记忆,着力打造宋文化IP,既拉近了传统文化和公众的距离,也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
宋文化再掀热潮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一亮相,就博得了满堂彩。随着舞蹈演员翩翩起舞,千里江山徐徐展开,宋风古韵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刷屏赞叹:“被宋代艺术之美击中了!”“美哭了!太震撼!”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担任总编导,河南姑娘孟庆旸担任领舞。《只此青绿》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一位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观众也跟随展卷人的步伐,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进入王希孟的绘画世界……
《千里江山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中,钱穆先生最为认同、推重“宋学”,并在自己的众多著述与讲演中论涉了“宋学”问题,对宋代学术文化作了广博而精微的研究。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的“引论”中说:“治近代学术者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宋。何以当始于宋?曰:近世揭橥汉学之名以与宋学敌,不知宋学,别无以评汉宋之是非……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
宋承唐后,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所以在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往往将唐宋并称。的确,宋代在承传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神的“宋型文化”,足与唐代文化并肩屹立,两者各具千秋,同样以光灿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册,驰誉寰宇。
前些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引发了一股“宋文化热”。剧中情节融入了大量宋代生活场景,其中宋人点茶、赏盏的画面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在追剧时,被剧中典雅、大气的宋文化所吸引。此外,《大宋少年志》《鹤唳华亭》等剧集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清平乐》《大宋宫词》等作品再掀宋文化热潮。曾经,影视作品鲜有涉足的宋文化,近期呈现创作高潮。古装题材与宋代文化的结合搭配,给广大观众带来新鲜而富有魅力的文化体验。
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这些年,宋文化颇受欢迎,艺术作品都纷纷聚焦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朝代,但舞蹈领域的表达还比较少,周莉亚和韩真也希望用“青绿”还原宋文化的“高级感”。
在当今时代,新的媒介技术与传播方式形塑着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在媒介深刻变革的当下,如何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亟待探索回答的时代命题。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全卷展出时,曾引发一轮排队打卡的热潮。韩真也曾排队观展,她被画作的色彩深深震撼。为了创作《只此青绿》,韩真和周莉亚曾向很多文物研究者、书画家、宋代文化研究者请教。“宋代的文化、工艺那么讲究,我们需要在很多古书古画里寻找蛛丝马迹,捕捉之后转化为身体语言,再通过我们转化给舞蹈演员,最终呈现在舞台上。”韩真坦言。
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高峰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不是国力最强的朝代,但却是封建社会文化的顶峰。宋文化前承汉唐,后启明清,不仅给近千年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宋代在文化领域的成就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在绘画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北宋时期,作为国都的开封,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一样,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幅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宋代绘画艺术取得空前的成就,宋代文化事业极度繁荣是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的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宋朝官方为了培养绘画人才,成立了专门的绘画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招生制度、考试制度等,这都为宋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晓林说。
当时北宋画坛的最高机构,便是翰林图画院。画院集创作、收藏、研究、教授于一体,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将开封乃至全国的绘画艺术推向了巅峰。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皇室就开始面向社会招聘画家为其工作。周朝的画师被称为“画史”,汉朝画工最有名的是毛延寿。到了五代时期的后蜀,国主孟昶开始在朝廷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画师被称为“待诏”或者“祗候”。到了北宋,皇室为了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以考试的形式招纳画师,并先后将原后蜀、南唐旧人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东京。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在内中苑东门里(后移在右掖门外)成立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宋会要辑稿》记载:“翰林图画院成立之时,以内待人勾当,待诏等无定员。今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旧工匠十四,今六人。”
在宋朝以前,绘画这一行业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还是相当边缘化的。虽然有些社会地位高的“文化人”有时也倾心于画画,但那更多被看成是一种个人的兴趣爱好,至宋徽宗时期,才得到极大改观。
此时的北宋王朝,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画家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俸禄也比其他艺人高。据《益州名画录》记载,北宋画院曾授黄居宝“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授黄居寀“翰林待诏、将仕郎,试太子仪郎,赐金鱼袋”,足以见当时北宋画院规模与画家地位。北宋后期,画院打破了“以资次挨排”的习惯,采用了“有阙即于次等第内拣试艺业高低”方式,就是说,以绘画技艺的高低来定职位。
翰林图画院的兴盛同宋徽宗赵佶有着密切关系。宋徽宗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宋徽宗自幼酷爱书画,是个少有的艺术天才,有着超群的艺术天分和感悟能力。他擅长绘工笔花鸟,风格写实缜密。由于他的倡导,宋代工笔花鸟画登上了艺术最高峰;他自创了瘦劲硬挺、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历代传摹不衰;他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使许多重要的艺术资料得以保留。
宋徽宗在位期间,将绘画置于一个重要位置,注重翰林图画院的建设和对画家的培养。翰林图画院也完全按照其旨意办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艺术学校。他对翰林图画院的建制十分重视,这时的画院体制已演变到了高级阶段,更加成熟完美。画院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翰林图画院的空前鼎盛,形成了一个独具时代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流派。
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翰林图画院还设立了“画学”,其目的是培养与提升从民间招募画工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技巧,以适应宫廷的需要。在宋徽宗的亲自领导、亲自执教和关怀下,画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
此后,翰林图画院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而解散。当南宋政治中心最终落脚临安(今杭州)后,宋高宗赵构很快恢复了画院,北宋画院的一些旧人随即进入南宋画院。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时年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完成后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蔡京在上面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并收其入翰林图画院的经历。
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是中国文人画的开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
开封让宋文化在新时代绽放魅力
宋文化奠基于开封,成形于北宋。辉煌灿烂的宋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较早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北宋时期的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世界大都会。以开封为中心形成的大宋文化,与此前的汉唐文化和后来的明清文化比肩而立,成为华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八朝古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中轴线千年未变,文物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自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我市精心谋划,高位推动,群策群力,聚焦宋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坚持不懈培育文旅产业,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
我市围绕做好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大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设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资源统一包装、统筹使用,“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形象逐步凸显。先后实施了双龙巷、珠玑巷、复兴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鼓楼里等历史风貌区的改造修复,修旧如旧、修古复古,唤醒了城市记忆。开封市按照谋划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全市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三园五馆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以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和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两大国家级节会为龙头,开封市逐步打造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
在宋文化开发利用上,我市牢固树立“五个全域”工作理念,强化古城保护责任使命,把古城保护作为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始终坚持五个“一以贯之”(“一号工程”一以贯之、坚持古城整体保护与修缮一以贯之、坚持保护修缮城墙一以贯之、坚持打造北方水城一以贯之、坚持做强宋文化品牌一以贯之),健全完善“文化+”战略引领等“十个一”推进机制,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领大运河文化带、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规划引领上,我市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宋都古城风貌保护等近10个专题规划,《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等近20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的《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确定了“四厢二十坊”格局,划定了Ⅰ、Ⅱ两类地下文物埋藏区和环境控制区,为“两河”国家文化公园科学功能分区及展示园、带、点布局奠定基础。在法治保障上,《开封古城保护条例》让我市开展古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我市还启动了《开封城墙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委托国内一流机构编制大南门、宋门、曹门保护展示项目本体保护方案,为下一步开封城墙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我市还确定了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定位和“一城宋韵、东京梦华”运河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成立开封宋都古城及州桥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小组,召开了“河南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领导协调机制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名城研究合作联盟(开封)论坛暨开封第六届历史文化研讨会”,围绕州桥考古发掘、北宋东京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建言献策。
为持续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共建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2015年,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共同编撰出版《文化开封》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开封府衙文化、饮食文化、城市文化、美术文化、民俗文化、宫廷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园林文化等10大类文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八朝古都开封建城至今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为开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理论支撑。2021年年初,市委宣传部组织宋文化研究院相关专家召开宋文化研究院工作谋划会,就如何深入挖掘和梳理开封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资源利用率展开研讨。
我市立足消费新需求,以“景区+演艺”为突破点,创新宋文化表达形式,精心培育旅游演艺剧目。其中,《岳飞枪挑小梁王》《东京保卫战》《三打祝家庄》等好评如潮,成就一批“网红演员”。《大宋·东京梦华》《千回大宋》《梵音音乐秀》等一批旅游演艺剧目,圈粉无数。在数字化场馆建设方面,我市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产品,利用虚拟现实、8K高清、720度空间包裹等现代科技,先后打造出实景数字沙盘、古马道遗址博物馆等科技赋能的项目,实现人、景、物多维交互,带给游客深度沉浸式体验。
通过推进文化开封建设,开封的宋韵特色在不断彰显,“宋韵开封”的品牌愈加出彩。宋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